九三阅兵快要举行,令人意外的是,国务院官宣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不是说装备,也不是说方队,而是邀请了“国民党抗战老兵到场参观”!因为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有他们的功劳。也有人却看出,这之中可能有其他特别的含义。
70多年前,当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北平夜空,无数热血青年穿上军装奔赴战场,他们中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有农民子弟,也有知识分子。
在台儿庄的战壕里,在滇缅公路的泥泞中,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长城,正如历史学者所言,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才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某些势力出于政治目的,刻意割裂历史,将国民党抗战老兵污名化,这种扭曲让人心寒——那些在昆仑关战役中与日寇白刃格斗的勇士,那些在衡阳保卫战中死守孤城的将士,怎么能因为党派立场就被剥夺历史功绩?
这次邀请,恰似一把扫帚,扫去蒙在历史真相上的尘埃,当国民党老兵颤抖着抚摸纪念章时,他眼中闪烁的泪光,分明在诉说:国家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
2025年的台海局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民进党当局在“倚美谋独”的路上越走越远,从阻挠两岸交流到鼓噪“两国论”,从高价购买美国武器到勾连外部势力挑衅。
但正如新华网报道,上半年两岸贸易额逆势增长13.3%,7000多名台胞跨越海峡参加海峡论坛,这说明民间渴望交流的心声从未被压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邀请国民党老兵观礼,恰似在寒冬里燃起的一堆篝火,它向台湾同胞传递着明确信号:大陆始终铭记共同的抗战历史,始终愿意以最大诚意推动两岸和解。
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今年参加海峡论坛时曾说:“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当那些曾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老兵们携手出现在天安门,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胜利的荣光,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在汶川地震的救援现场,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一线,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都在延续和升华,邀请国民党老兵观礼,就是要让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记得去年在成都采访一位92岁的国民党老兵时,他反复念叨:“当年我们打鬼子,不是为了哪个党,是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当亡国奴。”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抗战老兵的心声。
今天,当我们面临外部势力的围堵打压,当我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爬坡过坎,更需要这种全民族的凝聚力。
正如国防部所言,这次阅兵“既要传承抗战血脉,又要彰显时代特色”,而国民党老兵的参与,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注脚。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目光。这次阅兵邀请国民党老兵,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三层深意:其一,中国在处理历史问题上的成熟与自信,既不回避国共内战的伤痛,也不否认共同抗战的功绩;其二,中国维护二战胜利成果的坚定决心,正如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所说,阅兵“再次提醒人们史上最血腥的战争有多恐怖”;其三,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意愿,通过展示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呼吁各国珍惜和平、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曾评价2015年阅兵“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这次邀请国民党老兵,无疑让这种软实力更具温度。
当国际媒体聚焦老兵们沧桑的面容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大国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的责任担当。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凤凰涅槃的转折点;展望未来,这次阅兵邀请国民党老兵的举动,或将成为两岸关系拨云见日的新起点。
那些在战场上拼过命的老人们,用一生的时光证明:当民族大义高于党派之争,当历史真相超越政治操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让我们共同期待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期待那穿越时空的敬礼,能让两岸同胞的心贴得更近,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团结、自信的中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