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张卫平)当美国客户在石首一家企业的会客室里焦急等待时,这个寻常的商业场景背后,却折射出荆州制造业一场静水深流的深刻变革。湖北中宇恒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用四年时间,从被外资企业“卡脖子”,到让昔日垄断者主动登门求合作,书写了一部生动的“小城制造逆袭记”。
这家荆州企业的故事之所以振奋人心,首先在于其打破了发达国家长期把持的技术垄断。金属橡胶复合密封材料,作为机械制造领域的关键部件,曾是美国、日本企业的“禁脔”。中宇恒通拒绝沦为跨国公司的代工厂,而是选择自主研发这条更为艰难的道路。最终,以10余项发明专利、1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种“硬科技”的突破,正是荆州乃至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尤为可贵的是企业家的战略定力与远见。面对外资企业苛刻的合作条件,中宇恒通没有为短期的利益所动,而是带领团队埋头研发。这种“不急,再等一会”的从容,体现的不仅仅只是谈判桌上的心理战术,更是源于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坚定信念和日益强大的产业自信。当“以市场换技术”的老路越走越窄之时,中宇恒通用实践证明了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才是制胜之道。
从企业微观层面看,中宇恒通的崛起路径具有典型意义。它最初以新能源电池加热膜切入市场,在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合作中积累技术实力,随后向产业链上游的关键材料领域延伸,形成了“应用牵引技术,技术反哺应用”的良性循环。这种深耕细分领域、强化创新驱动的“专精特新”发展模式,恰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突破“卡脖子”困境的有效路径。
中宇恒通的故事,正是荆州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石首这座长江边上的小城,正悄然孕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荆州县域小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关键位置的逆袭之路告诉我们,中国制造业的升级绝非一线城市的“专利”,广袤的县域同样能够孕育出世界级的“隐形冠军”。
放眼全局,中宇恒通的逆袭,还印证了一个趋势,中国制造正在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跃迁。当我们的企业,能在细分领域做到成本低30%、技术国际领先时,所谓的“脱钩断链”也就不攻自破。中宇恒通的实践表明,突破技术垄断没有捷径,唯有持续创新。从“荆州造”迈向“中国智造”,中宇恒通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荆州企业,在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上实现从追随到引领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