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工艺《诗经·小雅·采蓝》中曾谈道:“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说文》中有“蓝,染青草也”一言也。 《荀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在古代诗词中,“蓝”字所指代的就是蓝色染料蓼蓝。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植物染料对纺织品进行染色的国家。 除了蓼蓝,染蓝所用的还包括菘蓝、木蓝、马蓝、苋蓝等,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曾提及,“凡蓝五种,各有主治......而作靛则一也”。 新疆黑山岭遗址出土毛织物的染色纤维中,所检测出的蓝色染料,是提取蓝草类植物中的靛蓝和少量靛玉红。 根据史料《大戴礼记.夏小正》中的记载,蓝草是一种早在夏朝就有的植物,由于先民们对其生长特性的熟悉,所以被用来染色。 西周时期还专门设置官吏负责染织事宜。春秋战国时期,《尔雅.释器》中记载“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即黄赤色、浅赤色、绛色,体现了复染工艺已出现。 古代先民已经可以通过着色次数对同一种纤维织物染出不同程度的颜色,深浅不一。《齐民要术》《天工开物》也分别对蓼蓝、菘蓝的制靛方法进行描述。 而吲哚酚氧化而来的靛蓝,是蓝草叶子中所含有的蓝苷处于空气中,被氧化而生成的靛蓝素,在氧化过程中还生成了靛蓝的同分异构体靛玉红,染色采用还原氧化法和复染工艺。 染制红色织物的有茜草、藏红花、苏木等植物染料和胭脂虫等动物染料。其中,蒽醌类茜草是新疆地区最为常见的红色染料,其色素主要是茜草和茜草素,而且在商 周时期染色方法已经普遍使用。新疆黑山岭遗址纺织品残片的红色纤维所检测结果也是茜素类色素成分,这种染料常以媒染工艺染色。 新疆黑山岭遗址所出土的以平纹编织红蓝相间的毛织物的边缘处红色较为鲜亮,初步推测可能是加铝媒染剂染制而成的。 但铝盐应用较晚,结合西周末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测年结果可推测当时采矿先民更可能使用草木灰进行媒染。 因此,新疆黑山岭矿区采矿先民不仅有较为完善的手工缝制技法,而且还会使用复染、套染、媒染等多种染色技法染制不同的毛织物。 新疆黑山岭遗址出土纺织品红色染料以茜草为主,少量甲基异茜草素、羟基茜草素。 初步推测采矿先民有可能是使用新疆当地的植物染料染制而成。蓝色染料以靛蓝为主,有部分纺织品检测出含有少量靛玉红,初步推测可能是从中原地区获得这类染料,这也表明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就目前而言,从染色技法这一角度对新疆几种常见的植物染料进行分析,新疆出土的纺织品有采用铝盐作为媒染剂的媒染、套染、复染和最常见的普通染色。 蓝草里所含有的蓝苷发生氧化生成靛蓝,人们常利用靛蓝的主要成分靛蓝素来染蓝色织物。 周汉毛织物检测发现蓝色的,是将获取的蓝草经过“揉、浸、晒”等简单工序,使靛蓝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直接染色而得。 而根据宋代宋应兴的《天工开物》描述可分为天蓝、月白、草白、翠蓝色等色,为了凸显蓝色不同深浅程度,则通过多次重复染色,复染达到色泽梯度。 茜草作为一种媒染染料,根据蒽醌结构,利用金属盐做媒染剂,与其结合所生成的物质停留在纤维表面达到染色的目的,同样使用套染法也可以得到不同色阶的红色色调。 红色染料属于蒽醌结构,常用媒染法将其与铝离子结合发生络合反应。黄檗多利用小檗碱这一生物碱对其进行媒染。 草绿色的蓝色与黄色染料套染而成,《尔雅释器》记载“一染谓之源,再染谓之祯,三染谓之续”,表明了多次染色进行复染,可以得到更加理想的色泽。 秦至汉晋时期的毛纺服饰的特点和保存方法,该织物所使用的天然染料为茜草类、靛蓝类和木樨草素类植物染料。 据推测,它们可能是从中东、西亚地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国丝绸博物馆对新疆帕米尔吉尔赞喀勒拜火教遗址出土的纺织品进行检测。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它们是由西茜草、靛青、黄檗等多种染料染成,其中桑蚕丝、黄檗等具有典型汉文化特征,反映了中原地区文化和技术在区域范围内存在一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