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为了干什么? 我今天看了一个视频,博主讲得非常嗨,他是一位从体制内老师转出来当校长的人。他说自己教过英语,也教过数学,还说现在教数学时,有的孩子只能考十分,其能力也只能考十分。 现在来讲,我们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这没问题吧。他说应该让树成树,让花成花,这说法也挺好。但他又说自己现在非常痛恨中国教育统一的标准化、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考核。 评论区有人为此争论,很多人赞同他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有人觉得不太可能,这里面有两个对立的观点。我看到有两个人的辩论,持续了好几条。 今天我让粉丝来评评,看他们赞成谁的观点? A认为,现在统一考试、统一考卷,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B说自己是做外贸的,并表示90%的工作不需要太多技能,哪个国家都如此。看完他们的对话,我深有感触,他们在讨论中忽略了一个关键利益点,就是没人讨论学校成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学校为什么成立呢? 现代化学校并非在中国成立,而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刚开始时,纺织机(珍妮机)被开发出来,工业革命推动工厂兴起。后来厂长发现大量农民工不识字,连说明书都看不懂,工作效率很低。于是,工业革命倒逼教育发展。 所以,学校体制建立的最初目标是培养标准化的工人,让他们识字、会算数,具备基本能力,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本质。后来,从对基础工作人员识字、会算数的需求,发展到需要中层产业管理者计算效率,再到需要物理、化学等高科技人才。其实,原来国外和中国一样,教育都是私人教育、精英教育。 学校教育建立的初衷,是国家为了培养标准化的、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西方当年发展那么快,就是因为现代化教育体制的建立,培养了社会各工种所需人才。从工业革命到国外现代化教育体制建立,人家搞大学、搞研究比我们中国早很多年,对吧? 中国学校教育建立的目的也一样,并非为某一家培养符合其特定需要的人才。全世界所有国家都采用标准化考试,日本有日本高考,美国有SAT考试,英国有A - level考试,都是统一标准,通过这个系统筛选出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难道能从小就完全专业化,不学数学、语文,只专注画画吗?那位老师讲得很精彩,希望放牛娃在牛背上也能吹笛子,这完全是乌托邦式的想法。 所以,有时候我在想,作为教育体制内的人,能否看清学校教育的本质呢?如果连本质都看不明白,就可能给出一些误导家长的观点,导致家长抵制学校,觉得学校统一标准化教育让孩子没有个性。但个性发展不是学校教育所能完全承载的。孩子擅长画画,可以走艺考路线,国家提供了艺考通道;孩子适合搞体育,国家也有体育单招路线,都可以走。 但指望老师针对一个班40个孩子分别制定学习计划,这是不可能的。学校唯一能做的是分班制,把成绩好的分一个班,增加难度搞竞赛;成绩中等的分一班;成绩差的分一班。但实际上这也很难实现,因为家长不满意,所以现在还是混班制。小学基本不能分班,初中很少能分班,高中不是义务教育了才可以分班。 既然是混班制,有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普适化,适合中等生。优等生要个性化发展,就得自己去培优;差等生要个性化发展,就得自己去补差。不能指望学校老师既能培优,又能照顾中等生,还能补差,这做不到,又不是一对一教学。 因材施教的本质,不是学校单独能做到的。学校提供普适化、基础化、标准化的教育平台,剩下的需要学生自己合理补充。 我们看到很多教育博主在评论相关事件时,总觉得他们高高在上、不切实际,有些老师讲的内容太乌托邦,把教育理想化了。其实教育是很现实的。 再说得直白点,现在学校教育的统一标准化,中国和国外都一样,都是为了筛选出符合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所以,不要神话学校教育,也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学校。如果只依赖学校,孩子很难有机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