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战战场|雁门关伏击战(2’30”)
[解说]提起雁门关,你会想到什么?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雄浑,还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这座雄关,自古便镌刻着金戈铁马的记忆。1937年的深秋,这里成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前沿阵地,上演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日传奇——雁门关伏击战。
[出镜]新华社记者 郝一林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关伏击战遗址。这里地势险要,自古就是中原通往塞北的重要通道。当年,八路军战士就是在这里精心谋划了两次伏击。
[解说]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企图一举拿下山西。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奉命深入日军侧后,破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
[同期]山西省代县雁门关镇太和岭口村党支部书记 姚龙俊
1937年10月18日—21日,(八路军)两次伏击日军,歼灭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
[解说]姚书记说,当年八路军伏击地点之所以选在雁门关南侧的黑石头沟路段,是因为两侧山坡陡峭绵延,小溪旁的河滩正好行车。这种“V”形沟谷路段,前后都看不到头,正是理想的伏击地点。
[解说]1937年10月18日,第716团主力在黑石头沟公路两侧高地设伏。10时许,日军汽车驶入伏击区。八路军以密集火力向敌军车队进行袭击。21日,该团再次于黑石头沟地区设伏。9时许,敌军再次进入伏击区。八路军居高临下,以猛烈火力歼敌,之后主动撤出战斗。
[出镜]新华社记者 郝一林
雁门关伏击战切断了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有效地配合了忻口战役,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解说]如今,站在雁门关的城墙上,眺望远方,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雁门关,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的坚韧与不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怕艰难,奋勇向前。
新华社记者郝一林、原勋,摄像麻明磊,山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