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藏着超大城市治理的智慧,武汉“绿色驿站”这样出圈

“过去见面只是点头的邻居,现在会相约一起修剪花枝;曾经为停车位争执的住户,如今会互相提醒给公共区域的花草浇水。”在武昌区南湖街道华锦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林看来,“绿色驿站”像一根柔韧的丝线,串好了邻里关系。

8月6日,在武汉市“建设支点当好龙头”主题报告会“厚植支点建设的绿色底色全力绘就湿地花城美丽画卷”专场,周林在参与沙龙环节时,细数着社区里因绿而生的温情变化,透出“绿色驿站”背后藏着的超大城市治理智慧。

报告会上,嘉宾讲述“绿色驿站”带给社区的变化。记者彭年摄

“绿色驿站”成为社区和谐的凝合剂

周林介绍,在华锦社区,已建成2座“绿色驿站”、10余处自管花园。2022年,如今花团锦簇的驿站所在地,还是无人问津的卫生死角。“绿色驿站进社区”活动如同一场及时雨,把绿色直接送到了家门口。

园艺专家下沉社区,与居民共商共议,制定改造方案。社区“老红帽志愿服务队”拟定《认养细则》,居民自发组建“护绿群”,一旦发现植物缺水或病虫害,群内立刻“接龙”响应解决。“如今,这片荒地已蜕变为四季有花、步步有景的‘绿色驿站’,成为居民散步、交流的好去处。”周林说。

去年,社区又将这一模式成功复制到虹顶家园“绿色驿站”。周林笑说,抱着试试看心态参与的居民们热情高涨。“绿色驿站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了居民交流互动、共建共享的公共文明空间和社区和谐的凝合剂。”周林感慨。

在华锦社区,“绿色驿站”成为社区和谐的凝合剂。通讯员供图

站站有“高人”,普通市民也能登上世界舞台

周林口中所说的“绿色驿站”,是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发起的惠民绿化服务空间,站内不仅有社区园丁,还有园林专家,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绿植养护交流咨询服务等。

目前,全市已建成“绿色驿站”500个,汇聚了2000多名园艺师、志愿者、园艺爱好者。

“首批报名成为志愿者的园艺爱好者,已经登上了世界园艺舞台。”沙龙上,武汉市春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金珂伊分享了一个动人故事。

她说,江汉区唐蔡社区园艺师刘英,曾经只是一位花草爱好者,守着自家的花园阳台自得其乐。因为热爱,成为志愿者,也让她更系统地学习了园艺知识。“绿色驿站蓬勃生长,刘英的舞台也在不断扩大。”金珂伊说,今年在沙湖公园举办的世界花园大会上,刘英设计布展的创意阳台成为热门打卡地。“看着争相拍照的市民,刘英说那份自豪感远超当年阳台花开。”

2025世界花园大会上,刘英设计布展的创意阳台成为热门打卡地。通讯员供图

从线下到线上,武汉绿色福利触手可及

打开手机,搜索“绿小武”小程序,点击“园艺探问”版块,擅长植物营养、绿化养护、盆景养护、风景园林等各领域的园林专家,每日在线为市民提供植物健康“问诊”。

“从线下驿站到线上平台,绿色服务触手可及。”市园林和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处负责人万聪表示:“我们要做的是让市民可亲近、可参与、可享受的,融入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绿色园林,让绿化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报告会沙龙环节的分享,透出“绿色驿站”背后藏着的超大城市治理智慧。记者彭年摄

近年来,武汉持续建公园、修绿道,全面提升道路绿化品质,精心举办花事活动,努力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行路有荫、四季见花”,不断拓展绿色惠民的广度和深度。

这些实践背后,是超大城市的治理智慧。武汉社科院农村与生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朱哲学谈道,以“绿色驿站”为代表,武汉不断创新,让绿色成为城市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为超大城市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武汉的绿色惠民,是制度搭台,群众唱戏。既美了城市,又暖了人心。”朱哲学说道。

(长江日报记者唐婕通讯员孙姝张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