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从战地苹果到生命方舟——信阳一五四医院用红色基因铸就新时代医魂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鑫通讯员张天歌吴俊龙

图片来自网络

在信阳一五四医院的历史长廊里,珍藏着一段特殊的红色记忆。这里,曾住着一位特殊的患者——抗美援朝老英雄张计发,他正是电影《上甘岭》中那个让无数人动容的“一个苹果”故事的原型人物。而今,这份珍贵的红色记忆将在这里续写新的篇章。

图片来自网络

病房里的精神丰碑

1952年10月14日晚,张计发作为七连连长,带着160多人的队伍加入了上甘岭战役。一个苹果的故事就发生在7连仅存的最后8人之间。赶来接应的战士塞给张计发一个苹果,张计发马上想到让通讯员先吃,但通讯员把苹果传给了司号员,司号员又递给了卫生员,最后苹果又完整地回到了张计发手上。于是,这个苹果在8个人手里,每人轮流咬一小口,传递了3遍才吃完。多年来,张计发所写的《一个苹果》的故事被列入小学课本,伴随着中国几代学生的成长。

1966年,一身伤痛的张计发老人被安排到河南省军区信阳干休所离职休养。他决心用自己仍然旺盛的生命之火,把共和国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

那是2017年,张老因病情需要在信阳一五四医院住院治疗。这位曾经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老兵,却把病房变成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讲台。护士黎春莉至今记得那个场景: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病房,张老倚在床头,手中握着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向围坐在病房里的年轻医护们讲述着上甘岭坑道里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坑道里断水断粮,运输员冒死送来一个苹果。我作为连长命令大家必须吃,可传了三圈,一个完整的苹果才吃完……”说到这里,张老的声音总是微微发颤,而听故事的年轻医护们早已泪光闪烁。

那些年,这间普通的病房成了最生动的红色课堂,也结下了最特殊的情谊。这个发生在1952年冬天的故事,就这样在21世纪的病房里一次次被重温,成为最生动的红色教材。

生命的接力棒

图片来自网络

老人家的生命在医院的照料下延续着上甘岭上那种顽强的精神,从不向病魔服软。82岁接受双膝置换手术,94岁因胃癌两次植入胃内支架,股骨头置换手术后5天便能下床走动。

多年来,全体医护人员竭力保障老英雄的健康。2021年,张计发老人在医院安详离世,但这个苹果蕴含的精神还在代代传递。而今,这份精神的接力棒传到了张老的女儿张爱民手中。

在今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医院邀请到张计发之女张爱民来院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继续讲述那些震撼人心的故事。“父亲在医院的日子里,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张爱民回忆道,“医护人员和军人一样,都是在守护生命。”正是这份特殊的情感,让张爱民决定延续父亲的遗志,把红色故事继续讲下去。

新时代的红色医者

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青年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大家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拥军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青年医生们纷纷表示:“听到这些故事,都会提醒我们医者的初心。就像当年坑道里的战士们传递那个苹果一样,我们也在传递着生命的希望。”

从战火纷飞的上甘岭到救死扶伤的医院病房,从舍生忘死的军人到守护生命的医者,“一个苹果”的故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医护人员仍用行动诠释着“红医精神”的当代价值。这不仅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生命价值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