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用得好,效如桴鼓,能解沉疴! 很多人说,不会用附子的不是好中医,不敢用附子的也不是好中医。很多患者来看中医,就要看这个医生开不开附子。有时我给患者开了附子,他还很高兴,觉得我肯定有本事治好他的病,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话也没说错,附子作为“扶阳大将”,本事极大,风险也不小,能不能用好它,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也是对医生水平的实打实考验。为什么说能把附子用好不容易? 我们先来看附子的功效。附子是个很好的药!最广为人知的是,要是碰上那种人已经瘫软、手脚冰凉得像雪水、连脉搏都快摸不到的危急情况,附子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 平时它还能帮身体补“火力”,暖脾肾,把体内的寒气湿气赶出去。像那种因为寒气湿气堵着、阳气不足引起的关节肿痛的类风湿;或者经期肚子痛得厉害,有时还有黑血块流出来;还有心脏劲儿不足、走都走不了老喘的;平时一碰凉就老拉肚子、肚子怕冷的老问题,它都能行。甚至有些人喝上一副,就能感觉舒服多了! 还有要是因为风寒湿气导致筋骨疼得厉害,用上附子,疼痛很快就能减轻,效果特别明显!那么这个药运用的难点在哪里呢? 第一是附子有毒。生附子含有乌头碱,毒性剧烈,不小心吃了可致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甚至危及生命。即便是经过炮制的制附子,仍需严格把控煎煮方法——必须久煎1小时以上,让乌头碱分解为毒性较低的乌头原碱。 所以每次有患者想拿我开的药方自己去抓,都会被我断然拒绝,因为我开的方子附子剂量大,有时候甚至到四五十克,如果让不会煎药的患者去煎药,那是十分危险的! 第二是辨证难!附子是纯阳之品,只适用于真寒假热、阳虚阴盛之证。若见患者面红、口渴,便贸然用之,却不知这可能是戴阳证、格阳证——阳虚至极,虚阳浮越于上的假象,此时用附子需配伍引火归元之药! 若误用于实热证,如高热、烦渴、舌红苔黄等或阴虚火旺证,如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等,则如同火上浇油,只会加重病情,引发危险!辨不清真寒与假热,附子便成毒药! 第三,剂量难把握。用附子如果对病情没有绝对把握,对患者体质有深刻了解,稍有不慎便过犹不及。而且个体对附子的敏感性差异极大,有人小剂量即觉燥热,有人稍大剂量仍无不适,更考验临床经验! 所以,这三大难点,造就了附子的网红神话!不过在我看来,运用附子并不难,只要抓稳病因病机,胆大心细,都能稳稳地发挥这个药的效果! 前段时间我接诊了个深圳本地的类风湿患者,他用附子就效果很好。他在我这里调理了两三个月,目前西药已经全停。看诊前他手指、身上关节经常疼痛,难受的很,我看他明显畏寒怕风,大便溏稀,也不口干,舌头还是淡胖的,这就是脾肾不足,风寒湿留滞。 于是我就给他用大剂量蒸附子,每次逐步增加剂量,直到后期都用到45g。虽然说这么大剂量,他吃着却很舒服,所以7月27日来复诊时,关节疼痛好了大半,下颌关节疼痛不显,手指关节疼痛也减轻! 看吧,附子这个药用得好,效如桴鼓,能解沉疴!只要严格辨证、精准配伍、规范煎煮就能有显著效果!这个难用的药,恰恰凸显了中医辨证施治、洞察病机、因人制宜的绝妙!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