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冬,一位母亲带着儿子一起报名黄埔军校。招生负责人对母亲说:“你年龄超了近20岁,不能报名。”母亲说了一句后,与儿子一同被录取。
这位母亲名周咏南,而她的父亲周鹿卿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对待自己的女孩也是很喜爱,除此之外这位开明的父亲有个特别的朋友——武当山道士周举。
在她七岁那年,周举受周鹿卿邀请下山,破例收下这个女娃娃当徒弟,小姑娘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扎马步,寒冬腊月里照常练功,十来年下来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十二岁那年,父亲送她进了新式学堂,可惜好景不长,动荡的时局让她的求学之路戛然而止,按照当时的风俗,周咏南早早嫁人生子,丈夫却在孩子年幼时撒手人寰。
这个坚强的女人独自把儿子黄天拉扯大,白天教书育人,晚上教儿子习武,日子过得清苦但安稳,而且母子两人的感情也一直很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战火很快烧到湖南,长沙大火那天夜里,她站在自家院子里都能看见天边通红的火光。
街上挤满了从北边逃来的难民,妇女儿童的哭声整夜不断,看着这些场景,周咏南坐不住了——她决定带着刚满十八岁的儿子参军报国。
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当时的招生规定很严格,尤其是在岁数方面的限制,男生要满十八岁、不超过二十五岁,女生年龄限制更严,而周咏南那年三十八岁,比规定年龄大了将近二十岁。
招生处的军官看着这对母子直摇头:"老太太,您这岁数都能当我们新兵的母亲了。"
她不急不恼,掏出随身带的毛笔,当场在报名表背面写下一行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送子参军,母子同往,誓以血肉筑长城。"
这句话后来被收录在黄埔军校的招生档案里,招生军官被这份气魄打动,破例将母子二人名字都报了上去。
入学后的训练对年轻人都是考验,更别说年近四十的周咏南,每天凌晨五点的出操,她总是第一个到操场;射击训练时,年轻学员端枪手抖,她端着步枪能纹丝不动站半个时辰。
最让人服气的是拼刺刀训练,这位女先生三次拿下全队冠军,连教官都竖大拇指。
两年后毕业分配,她被派到五十三军当政治部干事,这个部队当时正在湖南前线与日军对峙,军长看着花名册上四十岁的新兵直皱眉头。
她二话不说,主动申请组建女兵连,并带着百来个姑娘天天在泥地里摸爬滚打,三个月就练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1943年常德会战打得最惨烈时,她带着女兵连死守津市,日军飞机天天在头顶上扔炸弹,城墙被炸塌了就用沙包堵。
有次鬼子冲到阵地前三十米,周咏南抄起大刀就往前冲,腿上挨了枪子儿都没停下,这场仗打完,女兵连活下来的人不到三分之一,但硬是没让鬼子前进一步。
战争结束后,她身上多了好几处伤疤,政府要给她升官,她摆摆手说:"仗打完了,该回家教书了。"
之后,这个伟大女人的儿子也跟着部队起义加入了解放军,她自己则回到老家重新准备教学,直到去世。
现在去祁阳老城,还能找到周家老宅的旧址,门口青石板上留着两道深沟,街坊说那是周咏南当年练功时用石锁砸出来的。
当地县志里记载着,抗战时期祁阳参军人数在湖南各县排前三,很多小伙子都是听着周先生的故事穿上军装的。
黄埔军校校史馆保存着1938年那届学员名册,周咏南的名字后面有个特殊标记——这是建校以来招收的年龄最大的女学员。
她的故事后来被编入军校教材,教育着一代代新兵:报国不分早晚,热血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