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亲自下场写《大义觉迷录》怼黑粉后,虽然放过了骂自己的黑粉头子曾静,但是对骂他爹的黑粉团体创始人吕留良可没手下留情。根据雍正十一年《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记载,案发时吕留良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也被开棺戮尸,他的儿子吕毅中曾经赠与曾静的学生“反书”,被判处斩首,吕家全家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当时吕家共有36人,还有女人、老人和孩子。一家人从浙江出发,一路艰难险阻,中途病死三人,终于到达了流放地宁古塔,被分别编入了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为“旗下人”。
但是吕家也不知道运气好还是有关系,刚到宁古塔,宁古塔镶黄旗佐领就上奏,说我们这儿兵丁太少,这么多犯人为奴也没啥事干,要不就让他们当个兵丁吧!雍正就同意了。于是身强力壮的吕绍先就接着这个机会当上了正红旗的官兵,一年年俸24两,饷银12两,养马银24两,总计60两白银,另有俸禄米12石,俸禄甚至高过许多低级官员了。虽然宁古塔苦寒,但是吕家应该是过的很不错的。
吕家书香门第,男性大多饱读诗书,有的甚至还曾经有过功名,这对于宁古塔来说属于高科技人才,各级领导就绝对要重用,毕竟那地方认字的都找不到几个,文书事务可难死这些军人了。甚至《大清会典事例》中都有明确规定,但凡有功名的人发配,都可以免于为奴。因此吕家男性也都成为各种领导的秘书、师爷,“随旗当差”。所以即便是没有入旗籍的男性,过得也相当不错。
还有一位吕懿兼,擅长医术,这相当于突然空降一个三甲医院主任,立刻遭到哄抢,天天给一堆领导看病,甚至都当上了八旗的医官。凭借和领导的关系和自己的水平,吕家居然在宁古塔轰轰烈烈的搞起了医疗生意。后来虽然朝廷下令旗人不能当医官,吕懿兼被清退出编制,但是他做医疗和药材生意已经积累成了规模,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的族侄吕念先应该就是靠这层关系,轰轰烈烈的做起了草药生意,还兼营米盐买卖,房屋比吕懿兼多一倍多...
其他吕家子弟也各有所长,比如一位叫吕衡先的,就找到了机会承包了官方参牙行,也就是专门收购人参和貂皮的收购站,想也知道多发财。另一位吕敷先更牛逼,他也是搞这些貂皮贸易,但他直接搞到了一个商号的经营权,甚至还捎带手酿酒,做起了酒坊生意。这俩人有了钱,就开始放高利贷,就连驻防宁古塔的清军也要向他们借钱发放高利贷。
可以说,吕家到了宁古塔,虽然寒,但是一点都不苦。而且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运气,仅仅几十年,就已经发展成了宁古塔超级商业大族,说是宁古塔首富也不为过了。但是政治上来说,大部分人终究是流放犯人,每隔五天要去衙门点卯,这就很不利于生意运营,也让吕家人倍感屈辱。他们就觉得,我咋能找个办法,把这祖传案底消了呢?
你别说还真有。大清规定,不管你是旗人还是民人,只要去北京户部和国子监,交够了125两银子,都可以捐一个“监生”的身份,从此就是读书人了!于是吕懿兼向侄子吕衡先、吕念先各借60两白银,自己添5两,筹齐了125两,准备去捐一个!
但是有个死循环是流放犯人不能离开流放地,于是吕懿兼找了一个自己救治过的人,让他帮自己去北京。这个人办事能力很强,很快就搞定了,从此吕懿兼就是监生了!有了吕懿兼趟路,其他子弟也跃跃欲试,吕敷先也托人进京,捐了个监生。
看起来,吕家就要二次伟大了...
但此时偏偏爆发了内讧,吕敷先不知道为啥,跑到盛京刑部控告所属佐领,还揭发了吕懿兼捐纳一事,我严重怀疑是吕懿兼欠钱不还。但是这样一来,吕敷先自己违例捐纳的事情也暴露了。盛京将军都懵了,还有自投罗网,一带一串的?全部上报朝廷!
乾隆也懵逼了,给你们流放了还这么能搞事情?于是下旨抄家。抄出来多少呢?
吕懿兼:房屋13间。
吕敷先:房屋165间,东北的上好良田410垧。
吕衡先:房屋35间,良田5垧,盐2.5万斤。
吕念先:房屋28间,现银300两,草药店一座,兼营米盐生意。
这里插播下,东北的一垧约合十五亩....这是多大的地啊!!!!
乾隆鼻子都气歪了,好家伙你们就是这么流放的?流放成了东北首富家族?于是他下旨,再次流放!
问题是已经在宁古塔了,流放到哪儿去呢?
答案是:黑龙江将军驻防下的齐齐哈尔,比宁古塔(牡丹江)更偏远更苦寒。
乾隆也没忘了给捐纳这个bug打补丁,规定“发遣犯不得捐纳”,而且三令五申让宁古塔加强管理,你们眼皮子底下都能让流放犯人混成首富!你们自己好好反思哪里出了问题!
倒霉的吕家人就这样踏上了二次流放的路程。然后他们咋样了呢?
根据《黑龙江志稿》的记载:
“(吕)留良以文字狱断棺剖尸,子孙俱戍黑龙江,不得仕进。学成,则经商,以资雄于塞上,齐齐哈尔之富无吕氏若者。”
好家伙,你们又成了齐齐哈尔首富是吧?这是什么天选经商家族啊!你们这可不是扼住命运的咽喉,你们这是在命运的前列腺上蹦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