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我是乌克兰的历史罪人!”中国当年的决定是何其正确与伟大! 1991年,从黑海沿岸到喀尔巴阡山脉,散落着苏联留下的核武库,1900枚核弹头的存在,让乌克兰一夜之间成了世界焦点。 但控制按钮不在基辅的总统府,而在千里之外的莫斯科。 更现实的是,每年几亿美元的维护费,对当时通胀率突破千分之三百的乌克兰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3年后,美国代表推过来的文件上写着,只要销毁所有核武器,美英俄会保障乌克兰的安全。 乌克兰总统的钢笔在纸上停顿了很久,最终还是签了字。 随后的两年里,图-160轰炸机被拆解成废铁,洲际导弹的燃料被抽空,核弹头被装上列车运往俄罗斯。 同一时期的中国,一群年轻人在这里用算盘计算弹道数据,喝着掺沙子的水,啃着冻成硬块的馒头。 1964年10月16日,那朵蘑菇云升起时,科研人员互相拥抱,有人哭着说“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 90年代的中国南方,外资工厂的机器声越来越响。 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在日内瓦进行了十多轮,美国代表每次都提到农业和汽车市场开放的条件。 中国谈判代表的文件夹里,除了数据报表,还有一份国内产业的调研报告。 2001年深秋,当协议最终签署时,北京的街头已是落叶满地,没人知道这个决定会让多少集装箱从港口出发,驶向世界各地。 现在的乌克兰,黑海造船厂的龙门吊锈得不成样子。 而中国的港口,巨型起重机正把电动汽车装上货轮;甘肃的戈壁上,风电叶片在阳光下转动;南海的钻井平台,灯火像星星一样亮。 克林顿在采访里说,要是乌克兰留着核武器,俄罗斯不会动手。 但乌克兰人记得当年美国使者说“放心销毁”时的笑容,也记得克里米亚事件后,美英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投弃权票的样子。 后来克林顿又说后悔让中国加入世贸,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但中国的工厂里,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是自己造的,芯片车间的设备上贴着“国产”标签。 乌克兰把安全交给了三张纸的承诺,就像在暴雨里把伞交给过路人。 中国从一开始就知道,伞得自己撑。 从罗布泊的核试验到入世谈判的坚持,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克林顿的“忏悔”,更像是对自己算错了牌的抱怨。 而中国那些年的决定,就像戈壁上的胡杨,把根扎在自己的土地里,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