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尼日尔军政府一纸命令,中石油在撒哈拉沙漠苦心经营十多年的项目瞬间停摆,高管被赶出

尼日尔军政府一纸命令,中石油在撒哈拉沙漠苦心经营十多年的项目瞬间停摆,高管被赶出国门,银行账户说冻就冻,输油管道戛然停运,上千亿投资像被太阳晒化的沙堡,眨眼间塌了半截。   更糟的是,隔壁马里也政局动荡,整个萨赫勒地区像被捅了的马蜂窝,中国企业的海外钱袋子跟着漏了个大洞。   中石油在尼日尔的操作,活像老火靓汤的熬法:2008年开始勘探,2011年才通第一条管道,接着建炼油厂、规划工业园,十五年下来,从挖油到修路、从办学校到雇工人,织了张覆盖能源、基建、民生的“大网”。   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玩法,在稳定政府眼里是“互利共赢”,但在军政府看来就是“画大饼”——他们现在缺的是能立刻买子弹、发军饷的现金,哪等得起三十年后工业园建成?   军政府的“三板斧”直戳要害:冻账户断资金链,赶人停运营,关管道造舆论,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招数,暴露了非洲新兴政权的新算盘:资源国不想再当跨国企业的“提款机”,要自己当“操盘手”,石油换现金的速度必须比政变还快。   马里局势跟着紧张,更说明萨赫勒地区的政变像多米诺骨牌,资源国集体在问“凭什么钱都让外资赚走?”   中石油在尼日尔的遭遇,就是这么个扎心的现实,咱们总以为“帮人修路建学校”就能换来长期合作,可军政府连明天的饭钱都凑不齐,哪顾得上三十年后的工业园? 咱们企业海外扩张时总爱算“政治账”:觉得帮当地搞建设就是“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可现在看,这招对文官政府有用,对军政府就像对牛弹琴——人家靠枪杆子吃饭,今天掌权明天可能下台,当然要“现捞现吃”。   更尴尬的是,咱们引以为傲的“全产业链布局”,在政变者眼里就是条肥美的“资源输送带”,切断管道就能直接截流,比抢银行还方便。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能全怪人家“没良心”,想想咱们改革开放时引进外资,不也要求“市场换技术”的即时回报?现在角色互换,倒抱怨非洲兄弟“没耐心”了。   说到底,资源争夺就是“你死我活”的买卖,中国企业该醒醒了:在政局不稳的地方,别总想着画三十年的大饼,不如把大项目拆成能快速赚钱的小单元,比如先建个小炼油厂,赚了钱再扩建,或者和当地军方搞“技术换资源”,你教我修管道,我给你分油钱。   最关键的是,得把“风险预案”从文件里拿出来用,这次尼日尔事件中,咱们企业连高管安全撤离都手忙脚乱,更别说提前转移资金、保全资产了,海外投资就像在火山口跳舞,既要跳得好看,更得练就“随时能跳下台”的本事。   毕竟在资源争夺的丛林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现在该刻在中国企业海外生存指南的第一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