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莫开伟: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时代赋予金融业的崇高使命

金融新启航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重点领域,进行了政策细化;2025年4月央行会同多部门发布了《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制度(试行)》,建立统一统计框架,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

从这里可看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从首次提出到政策细化,再到政策深化,思路不断成熟、方案逐步完善、制度框架进一步明确,这表明中央政府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下定了决心,并经过深思熟虑而酝酿出来的,更是从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实际精心设计的科学金融预案,它不仅关系着我国金融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金融运行质量,更决定着我国金融运行体系完善和金融资源配置效应的高低,这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具有历史跨越意义的质的飞跃。

那么,为何从我国中央领导高层到政府职能部门普遍认可和重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主要是这项重要工作契合我国当前经济金融运行实际,更是时代赋予金融机构重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

总体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本质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其目的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很显然,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在逆全球化思潮上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提出的‌。近年来,大国博弈持续升级,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影响了中国出口的长期走势。我国对东盟、拉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份额不断上升,这对金融服务的重点、客群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文章有助于防范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及金融资本受制于人的风险,维护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分工中的地位,并为世界经济稳定提供保障‌。同时,国内经济回升面临压力,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但也面临CPI增速长期维持在低水平、PPI长期处于负增长状态、失业率较高的情况。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遇到瓶颈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转型升级。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可助力我国经济向更高质量迈进,是金融顶层设计前瞻性布局的重要体现‌。此外,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也是一个重要背景。截至2023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攀升至15.4%,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做好养老金融文章,是为了适应经济金融结构变迁,确保金融系统能够更好地服务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而且,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等于给中国未来经济高质量增长以及金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将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一则,它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转型与现代化建设,加速中国崛起进程。我国当前在科技领域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要看到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达到世界一流科技实力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在科技强国、科技兴国、金融强国以及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现实语境下,亟需金融业围绕国家战略,加快金融业运行体系改革,逐步将金融支持的重心调整到科技产业领域,完善科技金融体系,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比如科创再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解决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融资难题,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后劲才会不断增强,科技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否则,如果科技金融打不开局面,或者构建科技金融决心不坚决,不仅金融业发展面临着“抓瞎”状态,也会遭遇到很多瓶颈,更会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失去强大的后劲,最终难以摆脱处处受制于人甚至“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二则,它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经济总量,更要看经济质量;只有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生相融,经济增长才是高质量的有效益的,也才是最能造福社会,并让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虽已从粗放增长模式向集约化模式转变,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已越来越重视,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共识;尤其是金融业做出了巨大努力,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绿色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通过绿色贷款支持和创新金融产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绿色产业发展,2024年以来,我国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5个百分点,绿色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显示出金融业对这些领域的重点支持‌。但随着我国向世界庄重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日益临近,我国经济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要达到向世界承诺的预定目标,需金融业更加积极有为,在绿色金融上拓展出一片新天地。因而,金融机构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债券等,引导资金流向环保、清洁能源领域,降低实体经济环境风险敞口,有利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尤其,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更是金融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没有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金融业发展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更不可能持续。

三则,它能更好地促成全民公平享受金融改革与发展成果,推进金融服务均等化。我国当前金融运行体制具有中国特色,不是全市场化的机制;这种金融运行机制的最大特征:盈利不是唯一目标,手段也不不是“嫌贫爱富”,其目的是促进金融资源的公平与均等,让全社会所有企业和民众能共享金融改革与发展成果,将金融的普惠性和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发挥到极致。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上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不断向普惠金融赋能,取得了可喜成效,截止2004年底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为32.93万亿元‌‌,五大国有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均超过29%‌。但目前看,这些成就与我国普惠金融社会需求现实相比还远远不够,它不仅涉及到以亿计数的中小微企业,更关系到亿万民众尤其是社会弱势金融群体;如果普惠金融做得不到位,存在制度短板,不仅对民众投资理财、扩大社会就业和增加民众收入带来负面影响,更会影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公平性和正义性。因而,普惠金融发展的规模、质量、范围等是检验我国社会金融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试金石”。金融机构应毫不动摇地推进和搞好普惠金融工作,积极拓展和创新普惠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提高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融资可得性,为推动社会共同富裕奠定坚实金融基础。同时,千方百计通过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满意度‌,让社会弱势金融群体都能享受到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阳光雨露”。

四则,它能更好地服务中国日益加深的老龄化社会,推进社会和谐与进步。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还在于承担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就是重视并做好养老金融。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截止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6%,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中国老龄化快速到来,不仅让我国政府各职能部门难以应付,也让我国金融业始料不及,虽然在努力调整养老金融服务策略,但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养老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有些地方甚至可能还是“空档”。而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养老金融需求不仅巨大,且千差万别,针对老年人开发的金融投资理财产品更是寥寥无几。因而,做好养老金融是当前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金融业应迎难而上,在加快推进金融适老化改造的基础上,应通过多元化产品设计,比如养老理财、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等,弥补社会保障缺口,服务老龄化社会多种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财务规划和资金管理服务,为老年人把好金融投资风险关,消除老年人被金融欺诈的风险,提高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五则,它能更好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进程。现代金融服务竞争已进入高水平阶段,而高水平金融服务能力与高质量金融资源分配效率,处决于数字金融的推广状态和普及程度,未来金融竞争主要表现在数字金融竞争上,它既是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提高的承载体,也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润滑剂”,更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近年我国金融机构在发展数字金融上投入较多、成效明显,国有大行数字化转型加速、普惠金融深化‌;技术应用不断创新,比如大语言模型和区块链与AI融合在多地金融机构落地;同时,政银合作在推动社会治理方面也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与全球经济发达体金融数字化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尤其我国不同地区金融机构数字化差异较大,经济发挥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数字鸿沟”,这对实现我国金融服务均等化以及全民享受公平金融发展成果形成障碍。为此,提高我国金融业数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及促进金融资源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需加大数字金融投入,努力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而且,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上坡爬坎”艰难期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期”,最需数字金融助力;加上当前全球经济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金融应同步跟上,甚至更应赋予数字经济前瞻性。唯有如此,才能通过数字支付、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蓝图的实现;尤其可借助大数据技术,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扩大中小微企业、农村群体覆盖范围,缓解融资难问题,并最终消除不同经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金融服务盲区和差距,为中国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总之,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利推动我国经济战略转型,促进我国经济绿色成分不断提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有利破解经济发展瓶颈与结构性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应对人口结构挑战‌和增强经济韧性‌;同时,有利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和强化我国金融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我国金融国际竞争能力,最终为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奠定坚实的金融基础。

对此,金融机构一要坚定信念,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和瞻前顾后心理。金融机构所有员工对中央政府提出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坚决拥护和支持;各金融机构主动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五篇大文章”上来;要发扬“只争朝夕”和不怕困难的实干精神,聚精会神,摔开膀子大干;心中始终牢记肩上使命,充分发挥撰写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金融服务的政治性、人民性发展到极致。

二要建立信息沟通共享平台,相互交流“心得”,形成工作合力。各金融机构应消除各自为战状态以及相互之间可能形成的封锁或内耗,在关键问题上可交换意见,在棘手的问题上共同研究对策,在需共同解决的问题上形成互助性,在有争议的上问题求大同存小异,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上做到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并加强与政府职能机构的交流沟通,获得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最终形成强大的社会金融合力。

三要加强业务创新领域的合作,打破相互封锁格局,不断创造出更多的“真材实料”。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哪一家金融机构不可能完成,更是无法实现的宏伟蓝图,它不仅需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与合作,更需金融机构在信贷运行体系、金融服务模式、金融服务产品等方面打破壁垒、消除封锁,不断建立开放包容的金融运行格局,不断推进全方位的合作与协同,才能集思广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金融五篇大文章撰写出特色、撰写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