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小年夜,吴佩孚和家人一起吃羊肉饺子,牙龈突然被碎骨卡了一下。吴佩孚不以为然,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块小小的碎骨竟要了他的命。
这位出身贫寒的军阀头子有个坚持多年的习惯,每逢传统节日必要吃羊肉饺子。
谁也没料到,这个延续二十余载的习俗竟成了催命符。
厨房里飘出羊膻味,刚宰杀的山羊冒着热气横在案板上。
吴佩孚夫人张佩兰握着剔骨刀,仔细挑拣羊腿与脖颈处的精肉。
这是她维系丈夫宠爱的秘诀,将弹牙的羊腿肉与肥瘦相间的颈肉按特定比例混合,剁出来的馅料既有嚼劲又不油腻。
下人们屏息站在旁边,心里犯着嘀咕却不敢吱声,外头酒楼的山珍海味不要,偏要守着这寒酸吃食。
滚水翻腾的铜锅边,二十个白胖饺子打着转。
吴佩孚推开面前的金丝燕窝,抄起筷子直奔饺子而去。
第三口咬下去时,左侧牙龈突然传来刺痛。
侍从慌忙递上银制牙签,剔出块芝麻大的碎骨渣。
张佩兰正要唤人倒掉剩下的饺子,却被丈夫摆手制止:"莫糟践吃食,当年在老家过年,骨头渣拌着雪水都咽得下去。"
深夜时分,吴佩孚左脸肿得发亮,请来的中医把着脉直摇头,开出三剂黄连苦参汤。
药碗在卧房里摞成小山,肿胀却顺着牙床往咽喉蔓延。
捱到第七日,吴佩孚已说不出话,喉咙里像塞着烧红的炭块。
张佩兰哭着把丈夫抬上汽车,手术室里白炽灯刺眼,消毒水味道呛得人睁不开眼。
据北平协和医院1939年诊疗档案记载,患者因颌面部严重感染引发败血症,最终抢救无效。
灵堂里白幡飘动,各地军阀送来的挽联堆成小山。
有人盯着楠木棺材直撇嘴:"叱咤风云二十年,末了让块羊骨头送终。"
知情者却清楚,真正致命的不是那块碎骨,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执念——贫寒时养成的习惯,发迹后就成了改不掉的死理。
灶房里那盆剩下的饺子馅,第二天就被倒进泔水桶。
张佩兰再没进过厨房,余生听见剁肉声就浑身发抖。
曾经让吴佩孚欲罢不能的羊肉饺子,随着主人的离奇死亡,成了大宅门里再无人敢提的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