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外宾来我国访谈,带了25个司机。在人民大会堂开国宴时,这些司机不参与宴会,但有专门的司机饭招待,每人餐标2元。 “这跟前面宴会的差距也太大了吧?”有的司机师傅小声嘀咕道。1982年的人民大会堂后厨,25名外宾司机围坐在专门的用餐区,面前摆着简单的四菜一汤,外加一瓶橘子水和花茶。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汇储备紧张,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人民大会堂作为国家最高规格的接待场所,既要展现礼仪之邦的风范,又要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 司机餐标准的制定,正是这种平衡的体现。根据档案记载,1982年中联部在人民大会堂宴请外宾时,司机餐标准严格控制在每人2元,而主宴会的最低标准是20元,最高可达75元。撒切尔夫人访华时,英方最终选择了75元的最高餐标,以确保宴会的规格足够体面。 那么,2元钱在1982年能吃到什么呢?司机餐通常包括一荤一素两个热菜、一个凉拌菜、一碗汤,主食是米饭或馒头,饮料则是一瓶橘子水和花茶。虽然简单,但能保证吃饱。相比之下,主宴会的菜单则丰富得多。 例如1982年招待阿根廷代表团的宴会,准备了十二道冷盘、四份小菜、六道热菜,以及六种主食和点心,酒水包括茅台、黄酒、啤酒和龙井茶。这种差异化的安排,既体现了对主宾的尊重,也符合当时“礼有度,节有制”的外交原则。 这种严格的餐饮管理,还有更深层的考量。当时某些领导的司机会借接待之便,在地方宴会上大肆挥霍。人民大会堂通过统一标准,有效遏制了这类不正之风。 如今回看这段历史,2元司机餐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趣闻,更折射出中国外交从精打细算到自信开放的变迁。今天的随行司机通常与代表团同桌用餐,餐标差距不再悬殊。这种变化,既得益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反映了外交礼仪的人性化发展。 从2元司机餐到现代外交的平等对待,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待客之道,不在于铺张浪费,而在于真诚与务实。那些艰苦创业年代的精细管理,恰恰体现了老一辈外事工作者的敬业与智慧。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更应铭记这种精神。礼仪的核心,永远是尊重与诚意。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