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把杨景媛的毕业论文捂到7月30日不查,不是没空,是一旦打开那扇门,法学院、研究生院、导师组全得排队写检讨。 整篇论文里蹦出条2001年《离婚法》、世卫报告时间被改、子样本大于总样本,这种错本应在电脑第一次查重就尖叫,却一路绿灯通过盲审、答辩、学位会。 法律专业的学生,连现行法律名称都能写错?《民法典》都施行了多少年了,还捧着莫须有的《离婚法》当论据,这不是学术不精,是对专业最基本的亵渎。 更离谱的是数据造假。世卫组织的报告时间想改就改,子样本比总样本还大,这在统计学里就是笑话。稍微有点学术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笔误,是赤裸裸的糊弄。 可就是这样一篇漏洞百出的论文,居然能闯过层层关卡。盲审专家是闭着眼睛打分的吗?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集体失聪了?学位会讨论时都在走神? 学生犯错,导师难辞其咎。指导论文不是盖个章就完事,连最基础的文献核对都做不到,这样的指导意义何在? 研究生院更该反思。所谓的查重系统、审核流程,到底是在防错还是在防人?如果制度成了摆设,学术尊严又从何谈起? 这些年,学术不端的新闻时有发生。每次都有人喊着要严惩,可总有漏网之鱼。不是规则不够严,是执行规则的人先松了手。 学术殿堂容不得半点虚假。一篇注水论文背后,可能是一群人的失职。今天放过一个错误,明天就可能毁掉一片学术净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