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这退休教授火了!”重庆,一位退休教授去贵州避暑,意外看到山区孩子英语教学水平低

“这退休教授火了!”重庆,一位退休教授去贵州避暑,意外看到山区孩子英语教学水平低,他大手一挥,竟然直接将自己的农家院,改成了“坝坝英语角”,每年都来这,免费给孩子们辅导英语,这一干就是整整13年,面对采访,老教授说:只要孩子们想学,我就会一直干下去。网友: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1949年,刘晓生出生在部队行军的路上,襁褓里的他跟着队伍辗转各地。   父亲是老革命,总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边,这话像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   1970年,凭着拔尖的英语成绩,他成了部队特招的外语人才,1976年起在训练大队教书,一站就是三十多年。   2011年夏天,退休后的刘晓生到贵州桐梓县避暑。   山里的风凉快,可更让他记挂的是当地的光景,党员干部忙着帮村民办事,候鸟支部的游客党员也没闲着,有的挨家挨户讲政策,有的蹲在屋檐下给孩子辅导作业。   看着这些身影,父亲"不脱离群众"的话又在耳边响起来。   也是在这时候,他串老乡家门时听见个初中生读英语,"teacher"硬生生念成了"踢球",孩子涨红了脸,手里的课本卷得发皱。   没过多久,水井社区的农家院坝里多了个奇怪的场景,六十多岁的老人搬着小马扎,跟前围着几个孩子,黑板是捡来的旧木板,粉笔头写了又擦。   刘晓生把自己住的院子腾出来,摆上乡亲们凑的旧桌椅,"坝坝英语角"就算开了张。   有人说他傻,放着清福不享,跑到山沟里遭罪,他总摆摆手:"党员走到哪,服务就该到哪。"   起初就三五个孩子,后来消息传开,院坝里挤得满满当当。   小学生背着书包跑在前头,初中生揣着课本跟在后头,最多的时候来了120个孩子。   刘晓生每天凌晨五点就爬起来备课,七点准时开课,一讲就是四个小时。   夏天太阳毒,他汗衫能拧出水来;遇上雨天,就和孩子们挤在屋檐下,撑着伞接着讲。   有回村里娃帮家里收玉米缺了课,他揣着音标卡,踩着泥路找上门去,在晒谷场上对着玉米堆补完了课。   他教得细,小学生记不住单词,就编儿歌、做游戏,把音标画成小动物,初中生语法总出错,他就蹲在地上画句子结构图,用树枝在泥里写时态变化。   村民们过意不去,送来的土鸡蛋他全换成英语卡片,13年下来,倒贴进去十几万。   儿子心疼他,劝他年纪大了别这么拼,他翻出泛黄的教案本:"你爷爷说过,为人民服务不分退休不退休。"   可他手里的红笔从没停过,今天这个"a"读准了,明天那个句子通顺了,作业本上的红叉慢慢变成红钩,他比当年带出院士还高兴。   "双减"政策下来那阵,有人找上门来问,说现在查校外培训查得紧,你就不怕取消退休待遇?   刘晓生指着院坝里埋头记单词的孩子:"我一分钱没收,就想让他们多条路走。"   乡亲们听了这话,更上心了,张婶每天早早来扫院子,李叔扛着自家的井水往这儿送,谁家种的西瓜熟了,准先抱两个过来。   有个考上军校的孩子回来探望,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喊他"师父":"您当年指的路,我现在走着呢。"   刘晓生摸着那套翻得卷边的音标卡,眼眶红了,卡片上的字迹被磨得发亮,都是这些年一笔一划写上去的。   每年夏天,当重庆的高温刚起头,刘晓生就背着书包往桐梓赶,就像那些准时南归的候鸟。   院坝里的黑板又写满了新内容,七十多岁的老人站在孩子中间,声音洪亮得像年轻时在军校讲课。   风从山间吹过,带着玉米和泥土的味道,也带着朗朗的读书声,漫过黄土地,漫过孩子们求知的眼睛,一直飘向很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