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大理人并非不欢迎远方的客人,只是这座城的基础设施,早已在汹涌的人潮中不堪重负。古

大理人并非不欢迎远方的客人,只是这座城的基础设施,早已在汹涌的人潮中不堪重负。古城的排污管网本是为五万常住人口规划,可每逢假期,三十万游客如潮涌入,脆弱的系统便应声罢工。去年国庆,南门街的污水漫过脚踝,游客捂着口鼻匆匆抱怨,而我们这些常住居民,只能踩着砖头在熟悉的街巷里艰难穿行。 公共厕所的困境更是触目惊心。环海东路每隔五公里才设一座公厕,假期里长长的队伍从未间断。于是,洱海边的灌木丛成了无奈的"临时厕所",风过处,那刺鼻的气味让世代依海而居的人满心酸楚。环保志愿者曾一次清理出两麻袋用过的纸巾,每一张都来自那些找不到厕所的"即兴如厕者"。 停车场的缺口更成了矛盾的导火索。刚过火把节,就有游客把车径直开进喜洲的稻田,半亩即将成熟的谷子被碾得狼藉。农户握着镰刀拦在车前,游客却理直气壮:"不就几棵草?赔钱就是了。"他不会懂,那片弯腰的稻穗,是一家人一年的生计与期盼。 最让人怅然的,是生活空间被一点点挤压。巷子里的菜市场成了网红打卡地,买把青菜都要穿过举着相机的人群;小时候跳皮筋的街角,如今被租电动车的摊位占满;就连去三塔寺上香,也要排一小时队,耳边满是导游喇叭里"看这边"的吆喝。 那些被追捧的"文艺地标",原是我们寻常的生活场景。玉洱路的老书店,曾是学生放学后的书香角落,如今成了打卡点,老板只得贴出"消费方可进店"的无奈告示;才村的白族本主庙,祭祀时总被游客贸然闯入拍视频,惊扰了祖宗不说,连供品都被当成摆设随意摆弄。 大理人从不是排外,更非狭隘,只是想让游客知道:这里的风花雪月,是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家园,不是镜头里用完即弃的背景板。若真心爱这片土地,不如多做些功课,少些想当然的"即兴";若只为图一时方便,至少别让你的快乐,变成我们的日常负担。 毕竟,假期结束游客散去,收拾狼藉的是我们;当洱海水质因污染下降,饮下这汪水的仍是我们。大理的美,从不在网红攻略的字里行间,而在人与自然的和谐里,在客与主的相互尊重里——这点道理,难道比找到那家"隐秘小店"更难吗? 本回答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如有需求请咨询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