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贺龙和萧克之间的关系如何?贺龙和萧克有工作和私人双重关系。私人关系上说,他们两人

贺龙和萧克之间的关系如何?贺龙和萧克有工作和私人双重关系。私人关系上说,他们两人是连襟,有亲属关系。 上世纪30年代初,贺龙已经是大名鼎鼎的红军军长,而萧克,还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将领,儒雅,有才,人称“儒将”。 缘分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贺龙的夫人蹇先任,有个亲妹妹叫蹇先佛。两姐妹都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一起参加了革命。在湘鄂西的革命根据地,萧克认识了活泼开朗的蹇先佛。 据说啊,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当时组织上关心萧克的个人问题,想给他介绍个对象。萧克这人,别看打仗勇猛,在感情上却有点靦腆。贺龙大姐夫一看,这不行啊,干脆快人快语,直接找萧克谈。具体咋说的,咱没法原景重现,但大概意思就是:“我夫人的妹妹,蹇先佛同志,我看就很好嘛!” 贺龙这人,性格豪爽,办事果断,在他的撮合下,萧克和蹇先佛这对革命情侣走到了一起。这一下,贺龙和萧克,就从单纯的上下级,变成了沾亲带故的“一家人”。 这层私人关系,对他们的工作有没有影响?当然有。 在长征路上,环境那么艰苦,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飞机轰炸。贺龙作为总指挥,压力山大。这时候,身边有个既是得力干将又是自家亲戚的萧克,很多话就好说了。军事上的决策,可以少很多官面文章,多一些推心置腹的商量。这种基于信任的默契,在战场上是能救命的。 这对“连襟搭档”最闪光的岁月,无疑是在红二方面军时期。 红二方面军,是三大主力红军里人数最少、装备最差的一支,堪称“家底最薄”。但就是这支队伍,在贺龙和萧克的带领下,愣是闯出了一片天。 贺龙,草莽英雄出身,性格刚猛,战场上有一股“霸气”,能镇得住场子。而萧克,黄埔四期毕业,科班出身,心思缜密,擅长谋略。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一个拍板,一个谋划,简直是天作之合。 长征途中,红二方面军面临的困难,一点不比其他兄弟部队少。过草地,爬雪山,还经历了更凶险的“乌蒙山回旋战”。 当时,几十万国民党军把他们围堵在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那地方,山高谷深,道路崎岖,简直是绝地。贺龙和萧克,硬是带着部队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绕着圈子走了九天九夜,“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把敌人耍得团团转,最后奇迹般地跳出了包围圈。 这一仗,打得是真漂亮!充分体现了贺龙的决断和萧克的智谋。战后,毛主席都夸赞说:“贺龙、萧克同志的乌蒙山回旋战,其精彩不下于四渡赤水。” 在红二方面军最艰难的时刻,这对连襟搭档的相互支撑和信任,是队伍能一次次走出绝境的关键。这是他们关系中最光辉的一页。 贺龙和萧克之间,同样有过分歧,甚至是很严肃的分歧。 最典型的一次,是在长征途中与张国焘的“会师”问题上。当时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野心膨胀,想另立中央。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贺龙的态度非常坚决:必须跟党中央走,坚决北上!他的立场,对整个红二方面军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萧克当时,作为副总指挥,可能从纯军事角度考虑得更多一些。他对张国焘的一些做法虽然不认同,但在某些具体策略上,与贺龙有过不同意见。比如,在部队的行进路线和行动方针上,史料记载他们之间有过争论。 这种争论,在当时高压的环境下,其实非常正常。一个是总指挥,要负总责,看的是政治大局;一个是副总指挥,要考虑具体执行,看的是军事细节。角度不同,看法自然会有差异。 最后还是统一了思想,整个红二方面军坚定地跟着中央走了出来。这件事恰恰说明,他们的关系是健康的。有分歧,可以摆在桌面上谈,可以争论,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革命大局。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成为开国元帅,身居高位,后来担任了国家体委主任。而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来主要在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领域工作,创办了军政大学。 他们的后半生,轨迹不尽相同,尤其是后来的一些政治运动中,两人的境遇更是天差地别。贺龙元帅在“”中含冤而逝,那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而萧克将军的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受到冲击。 但无论外界风雨如何,那份在战火中凝结的情谊,是抹不掉的。萧克晚年,写了大量的回忆录,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在谈到贺龙时,他的笔触充满了尊重和怀念。他客观地记述了贺龙的功绩,也毫不避讳地谈及当年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