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978年,女知青李亚茹返城前夜,她颤抖地解开衣扣,对丈夫说:“今晚,我们做最后

1978年,女知青李亚茹返城前夜,她颤抖地解开衣扣,对丈夫说:“今晚,我们做最后一次夫妻吧!”次日,她抛下3岁女儿,头也不回的离开。42年后,女儿一句话让她泪流满面。

黑龙江宝泉岭农场的气温降到零下35度,26岁的上海知青李亚茹收到返城通知书那天,雪花正从破旧的玻璃窗缝里飘进屋内。

这份通知书来得突然,1970年她刚满18岁就从上海来到这里,如今已经在黑土地上生活了8年。丈夫刘宝民是当地的民办教师,3岁的女儿小芳刚学会背《静夜思》。

当时的政策明确规定,已婚知青返城不得携带农村户口的配偶和子女。李亚茹面临艰难选择,要么放弃返城机会,要么独自离开。

她选择了后者,1978年12月15日凌晨4点,李亚茹背着一个军绿色帆布包踏上返沪的火车。临走前,她把所有积蓄600元钱留给了丈夫,还有一本记录女儿成长的日记。

回到上海后,李亚茹被分配到黄浦区国棉十七厂当挡车工。月工资42元,住在厂区集体宿舍里。每天机器轰鸣声中,她拿着女儿的照片看了又看。

1980年,她报名参加夜校学习会计。白天上班,晚上读书,周末还兼职做家政补贴生活费,1983年,她考入上海纺织工业局财务科,月收入涨到78元。

而在2000公里外的黑龙江,刘宝民独自抚养女儿长大。小芳从小成绩优异,1995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宝泉岭,在当地小学当数学老师。

时间一晃就是40年,2018年春节,李亚茹整理旧物时翻出那本泛黄的日记,第一页写着:"小芳今天3岁了,会背静夜思了,床前明月光……"

她托上海知青联谊会的朋友四处打听女儿的消息,经过两年寻找,终于通过网络找到了女儿的联系方式。2020年4月,在哈尔滨宝泉岭小学门口,母女相见。

42年过去,李亚茹已经68岁,头发花白。女儿小芳45岁,也当了母亲。两人抱头痛哭,路过的行人都驻足观看。

李亚茹说,如果能重新选择,她还是会选择返城。因为留在农村,两个人都没有未来。现在至少女儿成了人民教师,自己也有了退休金。虽然错过了女儿的成长,但还能参与外孙的人生。

网友热评:

“政策造的孽,亲情买的单!”

“我妈也是抛下我回城的,恨了30年”

“最惨的是农村原配!”

“玉佩认亲?补不回40年早餐!”

“现在看魔幻?当年是常态!”

❝那些年拆散的家,是时代齿轮下的血印子。返城知青用半生愧疚“还债”,被丢下的孩子带着信任创伤长大,政策一个急转弯,三代人摔进裂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