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980年,一位大三学生的画作,竟被国家以400元收购。谁知这幅画的价值被大大低

1980年,一位大三学生的画作,竟被国家以400元收购。谁知这幅画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不久之后,这幅油画竟成了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四十多年前,一幅以淳朴农民形象为主题的油画作品《父亲》问世后,迅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这幅画,没几个人没刷到过。 一位老农,头上缠着白布,手里拿着个瓷碗,脸上有道道皱纹,眼神很深。 你可能在朋友圈,在公众号,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见过它。 它火出圈了,火到成了表情包,火到很多人忘了它的名字:《父亲》。 这幅画凭借其真实感人、朴实无华的画风,一举荣获当年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同时还斩获了人民日报金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 这幅作品的作者罗中立也因此一举成名,在美术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被誉为“中国的米勒”,成为当时最受瞩目的青年画家之一。 当时,《父亲》这幅画仅以400元的价格被卖出,但如今它已经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估价高达3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罗中立,1948年出生在重庆,从小就耳濡目染父亲对艺术的热爱,这份热情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悄悄生根发芽。少年时期,因为想咨询报考美术学校的事情,他曾在大雨中,从沙坪坝小龙坎一路步行到黄桷坪的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只为弄清楚考学的细节和要求。 后来,他顺利从川美附中毕业。那时国家正号召知识青年下乡插队,他也背起行囊,来到了大巴山脚下的农村。农村的生活很苦,农民的日子更苦。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还好,一旦遇上灾年,一年辛苦可能连温饱都成问题。 罗中立的房东一家,是典型的中国农村家庭。他亲眼看见房东父亲每天从早到晚干最重的活,却总是把最好的食物留给妻子和孩子。粗茶淡饭是常态,偶尔有点好吃的,也舍不得自己动筷子。这种无私的付出和朴素的情感,让他久久难忘。 恢复高考后,罗中立考上了大学。一次,学校要办画展,他开始思考——该画点什么? 那段下乡的经历,房东一家的生活场景,还有一个除夕夜,他看到一个农民独自守在粪池旁防偷粪的情景,这些画面不断交织、叠加,最终在他心中凝结成一个强烈的创作冲动。 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张因劳作而布满皱纹的脸,黝黑的皮肤,发黄的头巾,还有手里端着的一碗稀饭,以及那种饱经风霜却依旧透着善意的笑容。 这就是《父亲》的雏形——不是单纯的某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缩影,也是他对父亲深深敬意的凝结。 创作过程中,罗中立格外用心,反复修改,一遍又一遍调整细节,力求把心中那个形象完整、准确地呈现在画布上。 在他看来,这幅画不仅仅是一个肖像,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群体的象征,一种精神的传递。 《父亲》之所以能引起轰动,不仅是因为它高超的绘画技法,更是因为它击中了那个年代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它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勤劳、淳朴与乐观,也让人看到了“父亲”式的无私奉献和坚韧精神。 一波三折后,《父亲》最终斩获一等奖,国家以400元将其收藏。 这400块,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但也远远低估了这幅画的价值。 如今,它是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价值连城,妥妥的国宝级文物。 这背后的故事,远比你想象的精彩。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东西问·人物丨罗中立:当年画出《父亲》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