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炸锅!司马光砸瓮、大羿射日、掩耳盗钟,和你当年学的不一样了?多位老师解读

最近,话题#辅导不了孩子的语文了#在一些平台引起热议。一些视频称,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出现了所谓的“颠覆性修改”。比如类似这样的视频:

什么羿射日?”脱口而出“后羿”?

错!答案是“大羿射日”!

凿壁什么光?”秒答“偷光”?

错!正确答案是“借光”!

掩耳盗什么?”犹豫半天不敢说“铃”?

果然,答案是“盗钟”!

“司马光砸什么?”

“缸啊”!结果,课本写着“砸瓮”!

连岳飞背上刺的字,都不是耳熟能详的“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

好家伙!网友直呼“震碎认知”“一题不会”“这还怎么辅导娃?”难道我们从小背到大的成语典故,教材真给“颠覆”了?

记者查证了现行部编语文教材,并咨询了多位一线小学语文老师。

结论是:所谓“颠覆性修改”,大多是自媒体的夸张!教材在保留大众约定俗成用语的基础上,对一些表述进行了更为严谨、规范的微调。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语文教师施玉洁:

就拿“掩耳盗钟”和“掩耳盗铃”来说,这个成语的原典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文里写的确实是盗钟。后来因为钟和铃形制相近,在民间流传中慢慢变成了“盗铃”。不过教材里还是保留了“盗钟”的原始出处说明,教学的时候我们会把两种表述都提一提,还会对比《吕氏春秋》原文和后世的演变,让学生明白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是会变化的,理解成语的流变过程。

“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这是考古学界根据青铜器铭文研究做出的正式修订,“后”字在商代有“君主”的意思,2011年之后就统一编入教材了。这种修改体现了学术的进步,我们教的时候会给学生讲清楚更名的原因,免得他们混淆。

还有“凿壁偷光”和“借光”。教学中我们更看重让学生学习主人公匡衡的勤学精神,不会太纠结动词的差异,但也会引导他们关注古籍原文。

“后羿射日”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确已改为"羿射九日",这是为了区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一个是帝尧时期的射师大羿,另一个是夏朝有穷国君主后羿。为避免混淆,教材采用了更严谨的表述。

再讲讲需要澄清的网络误传案例。

“两肋插刀”和“两肋岔道”就属于这种情况。“两肋插刀”出自民间的侠义故事,而“岔道”的说法源于《隋唐演义》里秦琼的典故,不过这并不是成语。两者本来语境就不同,网络上把它们混为一谈是误读了。

“司马光砸缸”改“砸瓮”也是被误传的。《宋史》记载的是司马光“破瓮救儿”,因为宋代的“瓮”指的是小口大腹的容器,“缸”是后世的泛称。实际上教材里还是沿用“缸”这种通俗的说法,只是会在注释里标注原文,这是兼顾了普及性和准确性。

问题来了:为这点“严谨”,动大家的文化DNA,值不值?

施玉洁老师认为,这些修改,看似给孩子学习带来小麻烦,但教学时的引导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看到“掩耳盗铃”和“掩耳盗钟”两种说法会懵?正好借机讲清楚:语言是活的,既有老根源,也有民间慢慢形成的习惯。

长远看,说清“学术版”和“流行版”的区别,比如“后母戊鼎”的改名原因,能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适度争议能开阔眼界,不会成为额外负担。

语言具有稳定性和习惯性,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传播,一些语言已经深入人心,对它们的修改,需要人们重新适应和学习,增加了认知成本。是否修改,怎么改?在学术界和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古代文化史副教授武黎嵩认为,掩耳盗铃、凿壁偷光,这些说法并不是“约定俗成”的俗,这是经典,这是已经大家从汉唐以来甚至唐宋以来,大家就是这样说,它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了。这些经典表述的形成往往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沉淀,现代人不能仅凭当下理解就扭转传统。他强调,语文教育应当以经典为准绳。培养一个人的审美,培养一个人的情性和培养一个人,对于语言能力的把握,经典的意义远远大于大众和大于适用性。

现在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现象,让武黎嵩十分忧虑,比如把一种说法一种研究成果,一种现代人的武断甚至是偏念把它迅速地转化成为知识要灌输给大家。另外,就是媚俗,比如说滥用简化汉字、滥用翻译体比如说一些日语当中的词汇,它没有经过翻译直接拿到汉字里面来用的。他认为语言文字应该经典化、传统化、古典化。

对于大家约定俗成的说法,一定要咬文嚼字吗?施玉洁老师观点是:

得看情况,“咬文嚼字”不是较真,是为了更懂文化。语言是活的,有变化也得有底线。

有必要较真的:“空穴来风”原意是“事出有因”,现在常被当成“毫无根据”用,不纠正,古籍意思就歪了;广告改的“咳不容缓”“骑乐无穷”,会让孩子记错,影响语文基础。

没必要较真的:“司马光砸缸”,宋代叫“瓮”,但“缸”更通俗,不影响理解,教学标注原文就行;“七月流火”原指天凉,现在常形容天热,日常聊天没必要纠正,显得迂腐。

学术和教育领域得认真,保证文化传承不走样;日常生活里,只要不造成误解,就接纳语言的自然变化,别死磕。语言就像河流,既要保护源头清澈,也要包容沿途奔涌向前。

这波“辅导翻车”热,表面看是爸妈的知识焦虑,深层则是“文化传统”与“学术考证”的一次碰撞。教材编写者力求严谨没错,但武教授等学者的担忧更值得深思:当流传千年的经典表达,遭遇现代研究的“修正”,孰轻孰重?如何在“准确”与“传承”间找到平衡?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评论列表

来电显示
来电显示 13
2025-08-09 14:25
大家别着急,原因很简单,原来的专家退休了,现在的专家们跟原来的专家们饮食与生活习惯不同,自然得出不同的结论,专家吗,必须要得出不同的结论,否则吃老本没事干白拿工资,等再过十几年这些专家退休了,10后20后当专家了,这些词还会变的,要么为了当初的专家爷爷报仇改回来,要么变得更离谱[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Waldeinsamkeit
Waldeinsamkeit 8
2025-08-09 15:07
铃和钟形状一样,但小者为铃,大者才是钟。
清平乐
清平乐 6
2025-08-09 15:13
已经约定俗成,就没有必要再改。否则会没完没了。比如“掩耳盗铃”和“掩耳盗钟”,到底哪个好读顺口呢?难道真的是“掩耳盗铃”没文化吗?
忧郁的星期天
忧郁的星期天 5
2025-08-09 15:08
是谁在乱改?这是准备把祖宗都改了吗?这么乱改的目的是什么?想干什么?
浅夏诗韵
浅夏诗韵 4
2025-08-09 15:12
后羿射日大羿射日太羿射日太君射日[捂脸哭][笑着哭][比心]
锦上未花
锦上未花 4
2025-08-09 15:14
教材修改没有错,但答案是肯定的,不能两者都存在。要不将来考试时怎么答题?
nizai
nizai 4
2025-08-09 15:10
要图改个热闹新鲜,网友也会改,我们就一起改个热闹吧:“守株待兔”改成“守树待兔”“画蛇添足”改成“画蛇添脚”“刻舟求剑”改成“刻船求剑”“亡羊补牢”改成亡羊补圈“滥竽充数”改成滥笛充数“杯弓蛇影”改成杯弓蛇形“画龙点睛”改成画龙点眼……大家接着来吧
whatsup42
whatsup42 3
2025-08-09 15:15
时刻警惕毒教材坑害青少年
flokk
flokk 3
2025-08-09 15:12
这个意思就是以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等专家都是错了,现在拨乱反正而已[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我亦凡人
我亦凡人 3
2025-08-09 15:14
偷比借生动,有种心里活动的感觉,铃一动会响,钟?不知道。缸比瓮深,砸瓮?干嘛不把他拉出来。真的不忍看,中华语言的生动无人比之,换一个字意思就差了许多。叫做词不达意,有什么意思吗。
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 3
2025-08-10 07:38
汉奸,故意动我文化根基!
有颗玻璃心
有颗玻璃心 2
2025-08-09 15:11
瓮的形态,小孩儿能爬上去吗
Trouble I'm in
Trouble I'm in 2
2025-08-09 15:13
司马光砸缸,100年前作品就是砸缸,这是我家祖传的一对晚清民初粉彩名家刘镇祥和制作的帽筒,也是奶奶当年的嫁装吧![祈祷][祈祷][祈祷]
青虫
青虫 2
2025-08-09 15:14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竹书纪年》
?kami?
?kami? 2
2025-08-09 15:10
最新考证为:羿射后日凿壁偷情司马碰瓷
inner  peace
inner peace 2
2025-08-09 15:11
语言有约定成俗性,硬改则易引起混乱,一时的研究成果拿来作说明可接受,你现在这样改,他可能那样改。
X.R
X.R 2
2025-08-09 15:15
传统文化流到直今现在改变了,真的打老壳[捂脸哭][捂脸哭],比如我们70年代的锄禾,现在改名悯农,
我是白鲸你是海
我是白鲸你是海 2
2025-08-09 15:08
这样的文章多发出来看看[点赞][点赞][点赞]
文儿···
文儿··· 2
2025-08-09 15:08
改正对不对,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看相应古书的原文出处,要是觉得还信不过,可以找三十年前出版的古书看看是怎么样的
愤怒的鸡仔
愤怒的鸡仔 2
2025-08-09 15:15
吕氏春秋记载的是掩耳盗钟?那个时候有钟吗?那个钟啥样?
止叟
止叟 2
2025-08-09 16:03
“尽忠报国”?岳武穆遗体被发现?[笑着哭]

用户14xxx13 回复 08-09 23:21
至少他背上的字当时有人看到过!

用户14xxx13 回复 08-09 23:21
误伤。

潜水小妖ssf
潜水小妖ssf 1
2025-08-09 15:13
这就是文科生的成果,乱改经典。
薰衣草
薰衣草 1
2025-08-09 15:14
教啥学啥,知道意思就行了,咬文嚼字干啥呢?就是修订而已,不必较真儿
樱花少女?
樱花少女? 1
2025-08-09 15:10
谁允许你在两家共用的墙壁上凿个洞?没经过人家同意,怎能称“借”?
管中窥豹
管中窥豹 1
2025-08-09 15:10
要保证文化传承不走样。
在路上
在路上 1
2025-08-09 15:07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真正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变与不变皆是辩证的关系和思维!人文自然和谐共生共存是为一体!
我真的没秃
我真的没秃 1
2025-08-09 15:11
回有四种写法,必须学会
车厘子小公举
车厘子小公举 1
2025-08-09 15:15
不是为了严谨,而是为了私利。
用户63xxx92
用户63xxx92 1
2025-08-09 16:05
无事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