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军战斗力那么差,能够打败 100 万太平天国军队?清军可以一手打太平天国的百万大军,一手打数十万捻军,还腾出空子,在西北五省,打了马化龙,白彦虎,洪兴、任武、郝明堂数十万回军。 南京城外的湘军营地,曾国藩正对着地图上的红圈皱眉。 圈里是太平天国的天京,城外密密麻麻扎着太平军的营垒,号称 “百万之众”。而他手里的湘军,连同淮军、楚军加起来,不过三十万。 可帐外传来的,却是西洋火炮试射的轰鸣 —— 这声音,比太平军的土炮响得更脆,射程远出两里地去。 太平军的百万大军,水分藏在番号里。李秀成在苏南的部队,号称 “十万”,实则能战的老兵不足三成,剩下的多是裹挟的农民,手里握着锄头改的长矛。 天京事变后,杨秀清、韦昌辉的精锐互相残杀,石达开带走的五万精兵,是太平军中最能打的,却最终在大渡河畔覆灭。 到 1862 年湘军围城时,洪秀全能调动的,多是临时拉来的壮丁,连像样的盔甲都凑不齐。 清军这边,却在悄悄换血。绿营兵依旧不堪用,可曾国藩的湘军不一样。 他从湖南乡下招的 “山农”,虽没打过仗,却能扛住苦 —— 每天训练四个时辰,练的不只是刀枪,还有如何配合西洋火炮列阵。 胡林翼在湖北办的厘金局,每月能收二十万两银子,大半变成了上海洋行里的西洋滑膛枪和开花炮。 这些武器,太平军也想买,可上海的洋商更愿跟清廷做生意,因为曾国藩能用关税作保,而太平天国的 “圣库”,早已被诸王的奢华掏空。 长江上的较量更能说明问题。太平军有水师,船多却都是小舢板,最大的战船也只装两门土炮。 清军的红单船则是另一番景象:每艘船身长三十丈,甲板上排着二十门西洋炮,炮手是从广东水师请来的老手,能在三里外打中太平军的粮船。 1855 年湖口之战,十艘红单船堵住江面,一天就烧掉太平军三百艘运粮船。 没了粮食,九江城里的太平军饿到吃树皮,城破时连拔刀的力气都没有。 对付捻军,清军靠的是 “以快打快”。捻军骑兵厉害,一天能跑二百里,可僧格林沁的马队追不上。 直到李鸿章的淮军来了,带着从英国买的后装步枪 —— 这枪不用像前装枪那样倒着灌火药,骑兵在马上就能装弹,射程比捻军的弓箭远三倍。 1867 年山东曹州,淮军列成方阵,步枪齐射的声音像刮风,捻军的马队冲了三次,每次都被打得人仰马翻,首领张宗禹最后只带着十几个人逃进芦苇荡。 西北的回军,败在没见过真正的火炮。马化龙在金积堡修了坚固的寨墙,以为能挡住清军。 可左宗棠带来的,是从俄国进口的线膛炮,炮管上刻着螺旋纹,炮弹能顺着纹路旋转,飞得又远又准。 1871 年开春,清军炮轰金积堡,第一天就炸塌了西北角的炮台。 回军的土炮打不到清军阵地,只能眼睁睁看着寨墙被轰出缺口,马化龙最后叹着气说:“人家的炮能打三里,咱们的只能打一里,这仗没法打。” 清军的 “战斗力”,藏在资源的调度里。曾国藩在湖南办厘金,抽商人的税;胡林翼在湖北收盐课,把盐价提高三成。 李鸿章在上海借洋债,用关税作抵押。这些钱变成了武器、军粮、军饷,让湘军、淮军能一直打下去。而太平天国呢? 洪秀全搞 “圣库制度”,百姓的财产全要上交,可诸王却在天京修宫殿、娶妻妾,李秀成在自述里说:“天京库里的银子,都被东王、北王搬空了,士兵连棉衣都穿不上。” 对手的分裂,更让清军省了力气。太平天国跟捻军,表面合作,实则各打各的。 李秀成想救天京,捻军却在河南抢粮,不肯南下。西北的回军,马化龙、白彦虎各有各的地盘。 清军打金积堡时,白彦虎在陕西观望,等马化龙投降了,才想起联合,可已经晚了。 清军却能轮流出手:先集中打天京,天京陷落后,淮军转头打捻军,捻军灭了,左宗棠再带炮队去西北。 当然,清军的武器优势,只够对付国内的叛乱。后来跟八国联军打,人家的机枪、重炮比清军的更先进,训练也更专业,清军自然不堪一击。 可在 19 世纪中后期的中国,面对还在用冷兵器、内部四分五裂的对手,这些西洋枪炮已经足够形成碾压。 就像一个拿着火枪的人,对付一群拿刀的,哪怕他枪法不准,也能靠着武器的威慑赢下来。 天京陷落后,曾国藩走进洪秀全的宫殿,看见金子做的马桶、玉石镶的床,摇摇头说:“这哪是打仗,这是坐吃山空。” 而他的湘军大营里,士兵们正用新到的西洋步枪练习瞄准,远处的长江上,红单船的炮口闪着冷光。 这场较量,从一开始就不是 “战斗力” 的比拼,而是谁能更好地抓住时代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