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425年,朱高炽临终前对张皇后说:“我要5个后妃陪葬。”张皇后点头表示明白,转

1425年,朱高炽临终前对张皇后说:“我要5个后妃陪葬。”张皇后点头表示明白,转身就将他心爱的女子安排在殉葬名单上。侍卫们前去捉拿郭贵妃,她大惊失色。 说起殉葬,这事儿在明朝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早在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开了这个头。当时他的次子朱橚去世,朱元璋下令让几个妃子陪葬,从此殉葬就成了明朝的“传统”。这制度一直延续到英宗时期才被废除,中间几十年,可没少人因此丢了命。 朱高炽,明仁宗,这年48岁,刚当了10个月皇帝就走到了尽头。他是朱棣的长子,打小身子骨就弱,胖得连走路都得人扶,可脑子灵光,当了二十多年太子,没少替老爹朱棣盯着朝政。登基后废了不少苛政,还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朝堂上都叫他“仁君”。可再仁厚的帝王,也跳不出皇权的规矩,殉葬这事儿,他没想着改。 张皇后,出身永城张家,打小跟着父亲读史书,嫁朱高炽后,把东宫打理得井井有条。朱棣当年好几次想废了朱高炽的太子位,都是她凭着聪慧周旋,才保住丈夫的位置。她生的儿子朱瞻基,是朱高炽最看重的继承人。在后宫里,她向来不多言,可谁都知道,这女人心里跟明镜似的。 郭贵妃,是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家世显赫。她生得明艳,又会讨朱高炽欢心,入宫三年就从才人升到贵妃,还为朱高炽生了三个儿子。仗着宠爱,她有时会在张皇后面前摆点架子,宫里人都看在眼里——这俩女人,表面和气,暗地里早较着劲。 侍卫闯进郭贵妃寝宫时,她正对着铜镜描眉。 金簪刚划过眉梢,就听见外面“哐当”一声,门被撞开了。几个带刀侍卫站在门口,为首的太监尖声说:“郭贵妃,陛下有旨,您入选殉葬名单了。” 郭贵妃手里的金簪“啪”地掉在妆台上,铜镜里的脸瞬间白得像纸。她猛地站起来,发髻上的珠花抖落一地:“不可能!陛下昨天还说,要封我儿子为亲王!你们是不是弄错了?” “娘娘,是皇后娘娘亲自拟的名单。”太监低着头,声音却没半点商量的余地。 郭贵妃疯了似的往殿外冲,想去找朱高炽求情,可刚跑到廊下,就被侍卫拦住。她扒着栏杆哭喊:“我要见陛下!我要见陛下啊!”声音凄厉,惊得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来。 这时候,张皇后正坐在朱高炽的病榻边。 朱高炽已经气若游丝,眼睛半睁着,看见张皇后,手指动了动。张皇后俯下身,听见他含糊地说:“郭氏……别让她……”后面的话没说清,头就歪了过去。 张皇后直起身,用帕子擦了擦眼角,眼神却冷得像冰。她当然听见了朱高炽没说完的话——他是想护着郭贵妃。可她不能。郭贵妃家世硬,儿子多,要是朱高炽死了,她凭着“皇贵妃”的身份,指不定会对朱瞻基的皇位动心思。殉葬制度虽狠,可眼下,却是最干净的法子。 三日后,殉葬仪式在皇陵旁的偏殿举行。 郭贵妃穿着一身素衣,被宫女扶着,脚步虚浮。她看见另外四个入选的嫔妃,有两个已经哭得站不住,还有一个面无表情,像早就死了心。张皇后站在殿门口,远远地看着,没上前。 太监端来毒酒,郭贵妃接过时,手抖得厉害。她忽然抬头看向张皇后的方向,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张皇后,你今日逼我死,可知天道轮回?” 张皇后没应声,只是轻轻闭上了眼。 郭贵妃一饮而尽,没一会儿就倒了下去。其他四个嫔妃,有的喝了酒,有的被勒死,哭声、惨叫声混在一起,最后都归于沉寂。 朱高炽下葬那天,朱瞻基登基,是为明宣宗。张皇后成了张太后,辅佐儿子打理朝政。朝堂上没人再提郭贵妃的事,仿佛这个曾经宠冠后宫的女人,从未存在过。 可宫里的老人说,张太后后来常独自坐在佛堂里,一坐就是一下午。佛龛前的香炉里,总插着五炷香,谁也不知道是为谁点的。 直到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病重,想起小时候听奶奶(张太后)说过殉葬的惨状,下旨废除了这延续近百年的制度。他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 这道圣旨下来时,离郭贵妃死已经过去39年了。 有人说张皇后狠,为了儿子的皇位,借殉葬除掉情敌。可换个角度看,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月,她一个女人,要护住儿子的江山,除了用制度当刀,又能有什么办法?殉葬制度的残酷,从来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而是整个时代的病。 那些被埋在皇陵里的女子,她们的名字大多没留下,只在史书的角落里,留下“殉葬妃嫔五人”这样冰冷的字眼。 信息来源:据《明史·后妃传》《明实录·仁宗实录》《明通鉴》等记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