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调通告全球,与巴基斯坦联手开发石油,巴铁:没告诉中国。 继美国高调宣布与巴基斯坦达成石油开发协议,甚至悄然调低了对巴出口关税之后,许多人或许都感到一丝错愕:这样的举动,竟未与“全天候伙伴”中国事先通气? 一位巴基斯坦参议员曾意味深长地指出,“美国给我们枪,中国给我们路,枪会生锈,而路能致富。”这句话似乎道出了某种不容置疑的现实,也预示着这个古老国度正施展一种微妙的平衡术。 然而,这种平衡真能长久维系吗?此举背后,究竟是国家生存的无奈选择,抑或是深谋远虑的战略转向? 世人皆知,巴基斯坦与中国之间有着非比寻常的“铁哥们”情谊。这种关系,在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中,自始至终都被视为基石般的存在。 近期,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在北京验收歼-35A隐身战机时,就明确表示希望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并且郑重承诺,巴基斯坦将与中方一道打击恐怖主义,全力保护在巴的中国朋友。 更深远的,莫过于启动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这条连接巴基斯坦南部瓜达尔港和中国新疆喀什的宏大项目,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 它已为巴基斯坦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更在公路、铁路、港口等多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贸易发展,显著提升了物流水平,为巴基斯坦的工业活动注入长期活力。 此外,两国在新能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合作,也正悄然带动着巴基斯坦的科技创新步伐。 然而,正是在这样“牢不可破”的友谊背景下,那突然冒出来的“美国因素”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巴基斯坦此举,更多是迫于严峻的经济考量。 该国的外汇储备曾一度仅够支撑1.8个月的进口,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石油又高度依赖进口,尤其是多从伊朗进口,这对能源安全无疑构成巨大隐患。 寻求多元化供应,便成了必然。在这种极度缺钱又急需能源的生存压力面前,美国高调宣称的“共同开发巴方庞大的石油储备”,无疑是一根诱人的橄榄枝。 毕竟,开发石油储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而美国恰恰能提供这些,甚至包括中国尚未完全攻克的、更适配原油的页岩开采技术。这种技术优势,让巴基斯坦在经济困境下几乎没了拒绝的理由。 此外,降低对美出口关税,以及借美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来平衡地区力量格局、增加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都被认为是其权衡的一部分 。经济上寻求美国的帮助,安全上继续倚仗中国,巴基斯坦似乎试图在两大国之间走出一条微妙的平衡之路。但一些巴基斯坦官员也承认,这更像是一种短期、出于地缘、政治、经济考量的生存之举。 只不过,这种平衡术的代价和风险,也渐渐浮出水面。表面光鲜的页岩油开采,在不少专家看来,其实是个“烧钱的无底洞”。 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也被外界解读为一种风险对冲。就拿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前车之鉴来说吧,当年港口交给中国运营,转头就跟印度签安全协议。 如今巴基斯坦拿着中巴经济走廊几百亿的投资,却把雷科迪克铜矿送给了加拿大,又将石油资源交给美国,这种操作难免让人质疑:“说好的全天候伙伴呢?” 甚至,一些中巴合作项目也面临挑战,例如瓜达尔港至今没有建成像样的输油管道,卡拉奇核电站三期工程也拖了三年没有动静。 归根结底,巴基斯坦正试图在复杂的国际舞台上寻找一条兼顾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的路径。它渴望在经济上获得美国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同时又希望在战略安全上继续紧密依靠中国。 这种“经济上靠美,安全上靠中”的微妙策略,无疑是巴基斯坦增加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尝试。但一个国家的外交策略,绝不仅仅是短期经济利益的计算。 尽管与美国达成了石油合作,但在巴基斯坦的主流观念中,巴中关系依然是主流,两国之间的联系在某种层面上被视为牢不可破的。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仍然被看作是巴基斯坦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 巴基斯坦的抉择,无疑是其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国际大国博弈的必然结果。 有的网友认为“你只是帮了人家,不等于要掌管人家,决定权在人家手中,愿意和谁合作就合作,我们能怎样?留个心眼就好,不要称兄道弟,只谈合作!”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觉的“所谓铁不铁,无非还是一个利字,所以留一手是最好的办法。” 如何在这多极世界中,真正构建起一条自主且多元的发展路径,平衡短期生存需求与长期战略利益,并避免陷入资源的困境,是这个国家未来必须面对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