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这一次立场不一致!俄罗斯要求美国为投下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道歉!8月9日,俄媒刊文表示,日本每年都会举行哀悼仪式,世界各国的代表,包括美国的代表,都会参加。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美国政府为在日本投放原子弹道过歉。而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表示,美国政府既无悔意,也未认错,却越来越确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国际关注,而因为在历史问题上一贯保持默契的中俄两国,此次立场似乎出现了明显差异。
俄罗斯主要是将焦点对准了美国的道德责任,强调核爆受害者的苦难与施暴者的冷漠,扎哈罗娃在多个场合强调,联合国相关纪念活动刻意回避“美国是核爆实施者”的事实,实质上是在为美国创造“道德舒适区”。
她特别指出,广岛市长在纪念致辞中既不点名美国,又指责俄美“未吸取教训”,这种表述“完全是谎言”,这种尖锐批评在俄罗斯外交话语中并不多见,显示出俄方试图通过历史问题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意图。
相比之下,中国官方的回应则呈现出不同的逻辑脉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8月8日的记者会上,连用四个“坚决反对”强调“任何淡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行径,都是对历史正义的亵渎”。
这种表述延续了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将日本的侵略责任置于首位,同时警惕第三方利用历史问题模糊焦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驻长崎总领馆照例派员参加了今年的纪念活动,但官方声明中始终未提及要求美国道歉的议题,这与俄罗斯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立场差异的背后,折射出两国不同的战略考量,对俄罗斯而言,当前正值俄乌冲突胶着期,通过强化历史问题的道德指控,可以有效转移国际社会对乌克兰局势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俄方试图通过批判美国的历史罪责,削弱其在国际事务中的“道德权威”。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要求美国道歉的本质,是要让国际社会“清晰认知是谁使用了核武器”,这种叙事策略既能呼应国内反美情绪,又能在核裁军等议题上占据主动。
而中国的审慎态度则根植于更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一方面,中国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最大受害国,始终坚持“以史为鉴”的原则,但这种立场并不等同于支持对历史问题进行工具化操作。
另一方面,中美在核战略、台海等问题上的博弈仍在持续,中国需要避免在非核心议题上给美方留下施压口实,此外,中国与日本在经贸、区域合作等领域仍有现实利益交汇,过度卷入美日历史恩怨可能影响双边关系的正常发展。
国际社会对这一争议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致辞连续两年回避核爆的历史背景,这种“选择性叙事”引发俄罗斯强烈不满,以色列官员则直言原子弹是“日本侵略亚洲的报应”,并要求日本追悼中韩等受害国死难者。
这种分化的态度反映出,历史问题正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主流舆论仍在为核爆行为辩护,《纽约邮报》等媒体援引“挽救数百万生命”的陈旧论调,试图将核爆包装成“必要之恶”,这种叙事与俄罗斯的批判形成激烈对冲。
近年来,美国试图用“广岛共识”取代“波茨坦共识”,将美日描绘成“共同受害者”和“和平缔造者”,这种叙事重构不仅为日本松绑历史枷锁,更为美日同盟2.0扫清道德障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吕耀东指出,这种操作本质上是将“胜利者—侵略者”的二元叙事,转化为“平行受害者”的虚假平等,其最终目的是在亚太复制“北约东扩”的战略路径。
俄罗斯对美国的批判,客观上与中国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立场形成呼应,但双方的行动逻辑却截然不同。
在这场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博弈中,中俄立场的差异恰恰凸显了国际秩序转型期的复杂性,对中国而言,坚持“以史为鉴”的同时避免陷入历史复仇主义,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国际合作,或许才是真正的“大国智慧”。
而俄罗斯的激进策略,虽然短期内能收获舆论关注,但其能否转化为长期战略优势,仍需观察后续的国际互动,毕竟,历史的真相不会因立场不同而改变,真正的和平也绝非建立在单方面的道德指控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