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官微集体转发波伏娃言论,学生团队成争议焦点,罗莎名言为何被雪藏? 今天刷到新闻说好多大学官微突然齐刷刷发波伏娃的名言,说是为了声援那个被曝诬告他人的杨某。这让我有点懵,为啥突然集体搞这波操作?有个博主分析说,这些官微其实都是学生自己管的,而且大部分是新闻系女生。女生加新闻专业的组合,可能本身就偏向某些立场,所以在杨某事件这种敏感时候发声,感觉不是单纯支持,更像是故意找事。 我查了下,波伏娃那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确实常被用来讨论女性独立,但用在杨某这事儿上总觉得别扭。反倒是另一个欧洲女权先驱罗莎·卢森堡的话没人提,她说过“自由就是能够活得像一个人”,这话说得更狠,但为啥没人敢发?是不是怕话说太满惹更大争议? 有报道说这些官微学生团队自己决定发什么,学校管得不严。结果这次集体发波伏娃,被批“站队明显”。我认识一个新闻系学生,她说他们平时发消息前会看网上热点,啥火发啥,但像杨某这种争议人物,学生可能只顾刷存在感,根本不考虑后果。 现在网上骂声不少,说这些官微不该掺和敏感事件,尤其是拿名人名言当工具。但问题在于,学生团队到底该多大程度代表学校?如果他们发的东西和学校价值观不符,最后背锅的还是学校。以后高校得想想,到底是让学生自由发挥,还是管得严点避免翻车。 这事儿让我想到,很多学校可能都没意识到官微运营的风险。学生想表现可以理解,但动不动就卷入舆论战,最后受伤的是学校声誉。要是下次再碰上这种事,学校得多把把关,别让几个学生一句话搞砸整个学校形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