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公元249年,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投奔蜀汉后,刘禅拉着他的手说,你父亲是在交战之中

公元249年,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投奔蜀汉后,刘禅拉着他的手说,你父亲是在交战之中阵亡的,这算不得仇怨。说着,刘禅又叫来几个儿子,指着说,这也是夏侯氏的外甥。 这话出口时,堂下的蜀汉大臣们后背都沁出了汗。谁都清楚夏侯渊是怎么死的——定军山一役,老将军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那可是蜀汉立国的关键战功。如今杀父仇人的儿子站在朝堂上,皇帝却拉着他认亲,这戏码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夏侯霸自己更是懵了。他来蜀汉前,夜里总梦见父亲浑身是血地问他:“为何不报仇?”可此刻刘禅那双看似憨厚的眼睛里,竟藏着让他脊背发凉的清醒。 这事得从一年前说起。司马懿在高平陵发动政变,曹魏的宗室重臣几乎被连根拔起。夏侯霸作为夏侯渊的儿子,本就被司马懿视作眼中钉,侄子夏侯玄又被削去兵权,他夜里看着窗外的月光,总觉得那是刀光。思来想去,天下之大,能容他的竟只有蜀汉——这个他家族世代征战的对手。 逃亡路上,夏侯霸好几次想拔剑自刎。穿越阴平小道时,他失足掉进山涧,被随行的家仆拉上来时,手里还攥着块染血的石头。那时候他满脑子都是:到了成都,就算不被立刻砍头,也得被当作阶下囚羞辱。 可刘禅给他的,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接风宴。宴席上,皇帝亲自给他斟酒,说起定军山之战,没有半分炫耀,只淡淡一句:“当年若不是黄汉升老将军下手快,或许伯父也能活到天下太平。”这话里的“伯父”二字,像根细针,轻轻挑破了夏侯霸心里那层积怨的茧。 更让人意外的还在后头。刘禅说的“夏侯氏外甥”,指的是他的皇后张氏所生的皇子。张氏的母亲,正是夏侯渊的亲侄女夏侯氏。当年夏侯氏在战乱中被张飞掳走,后来成了张飞的妻子,生下的女儿嫁给了刘禅。这么算起来,蜀汉的皇子身上,确实流着夏侯家的血。 夏侯霸看着那几个跑过来行礼的孩子,忽然想起小时候在许昌,见过那个被张飞带走的堂妹。那时候她还是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总爱抢他手里的糖葫芦。没想到几十年过去,她的血脉竟成了连接两个敌对阵营的绳索。 刘禅没给他太多感慨的时间。第二天早朝,就封了夏侯霸为车骑将军,让他参与军机要务。有老臣私下里劝刘禅:“夏侯氏是曹魏宗亲,万一他是来卧底的呢?”刘禅听了只是笑:“他若想卧底,何苦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从阴平道爬过来?” 这话传到夏侯霸耳朵里时,他正在军营里看地图。帐外的士兵在操练,喊杀声震得帐篷顶簌簌作响。他忽然明白,刘禅不是真的憨,他是把所有的精明都藏在了宽厚的面具下。这位蜀汉皇帝太清楚,蜀汉国力衰弱,要想和曹魏抗衡,光靠自己这点家底远远不够。夏侯霸熟悉曹魏的军防部署,又对司马懿恨之入骨,这样的人不用,难道要推给敌人? 夏侯霸果然没让刘禅失望。他给蜀汉献的第一条计策,就是建议姜维趁司马懿诛杀宗室、朝局不稳时,出兵雍州。后来姜维九伐中原,好几次能顺利突破曹魏防线,靠的就是夏侯霸提供的布防图。有一次姜维在帐中感叹:“若不是夏侯将军,咱们连祁山的山道都摸不清。” 只是没人知道,夏侯霸每次跟着蜀军出征,路过定军山时,都会悄悄勒住马。山风吹过他的鬓角,总能想起父亲战死的那一天。他曾以为自己这辈子都活在仇恨里,却没想到会在敌国的朝堂上,找到另一种活法。 刘禅对他始终如一的信任,成了最锋利的武器。有次曹魏派使者来蜀汉,见到夏侯霸时故意嘲讽:“将军忘了父仇,反倒认贼作父,不怕被天下人耻笑吗?”夏侯霸还没答话,刘禅先开口了:“天下人若要笑,该笑你们容不下功臣之后。朕能容他,是因为朕知道,真正的仇人,是那些为了权位滥杀无辜的人,不是隔着阵营的刀枪。” 这话让夏侯霸在朝堂上站得更稳了。他在蜀汉待了十几年,直到病逝前,还在给刘禅的儿子们讲曹魏的风土人情。有小皇子问他:“魏蜀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不打仗?”夏侯霸望着窗外的流云,想起刘禅那句话,轻声说:“等天下人都明白,亲戚比仇敌多的时候。” 后世总有人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可他对待夏侯霸这一手,却藏着教科书级别的政治智慧。仇恨这东西,有时候像块烧红的烙铁,攥得越紧,越容易烫伤自己。刘禅没学他父亲刘备那样高举“汉贼不两立”的大旗,反倒用最家常的“认亲”,化解了最棘手的恩怨。 或许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比起血气方刚的复仇,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包容,才是更难得的生存哲学。

评论列表

根哥
根哥 1
2025-08-11 10:29
这汉朝就有糖葫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