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非常气愤!德媒表示,中国以“牺牲”矿区环境和民众健康为代价,建立了稀土的垄断地位,中国开采出来的稀土,已经不仅仅只是某种原料,更是地缘政治的弹药。8月8日,德国《南德意志报》刊文声称,对环保和民众健康的“漠视”是中国的竞争优势。稀土其实并不稀有,但稀土元素的开采和分离却极为复杂,并会严重污染环境。 德媒一口咬定中国“漠视环保”,可他们根本不知道,中国早就在稀土开采里用上了全球领先的绿色技术。就说离子吸附型稀土吧,这是中国的特色资源,以前传统的硫酸铵浸矿工艺确实会造成氨氮污染,可现在不一样了。 南昌大学牵头研发了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高效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用铝盐当浸取试剂,还能把废渣废水里的铝镁循环利用。你猜怎么着?稀土回收率大大提高,氨氮污染也解决了,连硫酸镁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都没了。 中国科学家在稀土电驱开采技术上也有大突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团队研发出了电驱开采新技术,通过外加电场让稀土离子定向迁移,稀土采收率能达到95%以上,浸取剂用量减少80%,氨氮排放量更是降低了95%。 他们还开发了新型塑料导电电极,既耐腐蚀又能提高效率,设计的高压防渗策略也解决了浸出液泄漏的难题。这么厉害的技术,德媒咋就看不见呢? 赣州作为“稀土王国”,这些年在绿色发展上可下了不少功夫。以前的原地浸矿虽然避免了开山破土,但硫酸铵的使用还是带来了污染。现在赣州自主研发了无铵稀土开采提取工艺,从源头上解决了氨氮超标和残留问题。而且赣州还培育了中国稀土集团、金力永磁等龙头企业,推动稀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在废水处理方面,广晟有色所属的富远公司建了废水资源化回收利用车间,通过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把废水中的氯化铵回收,生产用水节约了80%以上。这不仅减少了污染,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每年回收的氯化铵能带来2000万元的产值。 中国在稀土开采上的这些绿色技术,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出来的。从传统工艺到绿色技术的转变,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日夜攻关,是企业对环保的重视,是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坚持。 德媒只看到稀土的地缘政治价值,却忽视了中国在环保上的努力和成果。中国的稀土开采,不是靠“牺牲”环境,而是靠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领先,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不是什么“漠视环保”。德媒与其在这里抹黑,不如多看看中国的技术,多学学如何实现绿色开采。毕竟,在全球稀土需求增长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才是王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