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从举杯到死亡的12小时,一场本应愉快的旅行,为何以悲剧收场?   2023年6月

从举杯到死亡的12小时,一场本应愉快的旅行,为何以悲剧收场?   2023年6月,新疆的草原和湖泊迎来旅游旺季。导游黄某(化名)凭借专业的路线规划和省油技巧,赢得了游客李、卢夫妇等人的信任。 几日相处后,众人结下友谊,聚餐时,李、卢见黄某拘谨,主动邀请共饮。 但两人特意询问:“你酒精过敏吗?”得到否定答复后才倒酒。 几杯酒下肚,黄某逐渐兴奋,甚至自称“能喝一斤”。 同行者见状劝阻,但黄某已上头,坚持“拼酒”。 短短几小时,一瓶酒见底,他起身时突然趔趄摔倒,幸被及时扶住。 急诊医生指出,饮酒后“逞强”是常见心理,但同伴此时应警惕脸红、语无伦次等危险信号——而李、卢已多次劝少喝。 黄某呕吐不止,同行者将其送回酒店,垫高枕头防止窒息,并联系旅行社派人看管。 两小时后,工作人员发现黄某嘴唇发黑(缺氧征兆),送医后,医生抢救了半天,最后还是摇头:“酒精中毒引发了罕见的肺部肿胀和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没救回来。” 黄某走了,家里人悲痛欲绝。 他们找到李、卢二人,说:“你们发现他喝多了,咋不赶紧送医院?” 一纸诉状递到法院,要俩夫妻赔76万。 法医鉴定显示,死亡原因为酒精中毒引发“异常血液质型肺肿”及呼吸衰竭——这是一种罕见体质反应,连医生都坦言“难以提前预判”。 法院通过对"合理注意义务"的严格界定——判李、卢无需担责。 家属不服,又上诉到二审。 二审维持原判,法院强调“社交饮酒风险自担”。 2024年,新疆旅游局出台规定,要求导游参与游客聚餐时提前报备饮酒风险。 律师则提醒公众:“共饮时记住三步——劝阻过量、观察状态、及时送医。” 信息来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