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对美最后通牒:若导弹继续逼近,将全面解除自我限制 这事的苗头,其实早就埋下了。 里亚布科夫这番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俄方在过去几年一再释放的信号的延续——只是这次,调门明显拔高了,带点摊牌意味。 事情的核心,是美国的中短程导弹。 冷战时期的《中导条约》本来是用来卡住这类武器的,大家都不部署,欧洲和亚太也就少了很多直接顶着脑门的威胁。可2019年美国撕毁条约,一副“我先走一步,你随意”的姿态,俄方虽然嘴上硬,但现实是:他们确实在短期内选择了克制,试图换取外交筹码。 五年过去,美制导弹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欧洲和亚太,美军自己带着部署,盟友也帮着铺摊子。 这种东西放在波兰、罗马尼亚,或者日本、菲律宾,飞行时间就几个分钟,俄方一眼就看出来,这不是“防御性部署”,而是赤裸裸的威慑压顶。 里亚布科夫这回说的“冻结部署”,听起来像是在留最后一丝体面——如果美方肯停下来,那俄方还能维持“不抢先部署”的状态。但潜台词更直接: 如果你们继续扩,别怪我们也放开手脚。 这话放在当下的背景里意味更重。俄军刚刚在乌克兰战场上进入消耗战深水区,美国和北约在欧洲东翼不断加码,亚太方向也在做两手准备——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自我限制”不仅没换来安全感,反而让对手得寸进尺。 更关键的是,一旦俄方真开始部署中短程导弹,那目标就不只是欧洲的北约国家,亚太方向的美军基地、盟国港口,都会被纳入射程。这等于是把两个战区的火药桶同时搬到桌面上,谁先擦火柴都可能点燃整片区域。 所以,这番表态其实是双重信号: 一方面,是在公开场合给美国一个台阶,看你愿不愿意停手;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内、对军方的一次“授权”——如果谈不拢,就不必再背负任何条约包袱,彻底进入“你有我有,量多算我赢”的模式。 从过往经验看,这类战略武器的部署竞赛,一旦开跑,想再停下来就难了。对俄罗斯来说,问题已经不只是军事平衡,而是心理底线被不断试探。如果西方真无视这次警告,那接下来欧洲和亚太的安全形势,会比现在还紧绷一大截。 说白了,这是一种“最后劝告”的姿态,但更像是在提前给对手送请柬:准备好迎接一个不受约束的俄罗斯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