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969年7月,毛泽东问身边工作人员高碧岑:“中国北临苏联,南临印度,东临日本。

1969年7月,毛泽东问身边工作人员高碧岑:“中国北临苏联,南临印度,东临日本。 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从四面八方攻击中国,我们怎么办?” 这一问,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时中国深陷“冰窟窿式”国际环境的精准概括——北有苏联百万大军压境,南有印度伺机挑衅,东有美日同盟虎视眈眈,西方封锁未解,国内经济尚未复苏。 面对四面合围的绝境,毛泽东与决策层以超凡的战略智慧,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破局之战。 1969年3月珍宝岛冲突后,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54个师超百万兵力,配备2万辆坦克、3000架战机及核导弹,占其总军力的三分之一。 勃列日涅夫政府更推动“亚洲集体安全体系”,拉拢印度、越南、阿富汗构建反华包围圈,甚至扬言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1962年中印战争硝烟未散,印度在苏联支持下持续蚕食边境。 1969年苏印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约定“遭威胁时共同行动”,实为军事捆绑。 印度同时推进“俾路支斯坦计划”,试图肢解巴基斯坦,威胁中国西南腹地。 日本作为美国远东“永不沉没的航母”,在冲绳、横须贺等基地部署重兵。 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下叫嚣“反攻大陆”,台海战云密布。 而美国因越南战争与中国交恶,其第七舰队长期封锁中国沿海。 “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总不吃亏。我们要准备帝国主义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 1964年起,国家将核心军工、钢铁、能源企业迁至西南深山,实施“山、散、洞”策略(靠山、分散、进洞)。 成昆铁路贯通川滇,工厂嵌入洞穴,铁路直通车间,确保战时生产能力不灭。 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成功后,中国加速研发轰-6核轰炸机及东风-2中程导弹(射程覆盖西伯利亚)。 1969年虽仅有数枚核弹,但毛泽东断言:“原子弹就这么大东西,没有它,人家说你不算数!” 1969年6月,毛泽东委托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研究国际局势。四位老帅在19小时密集讨论后,提出划时代结论: “中苏矛盾>中美矛盾,美苏矛盾>中苏矛盾。苏联是头号威胁,美国可成制衡筹码。” 借鉴诸葛亮“东联孙吴,北拒曹魏”,联合美国抗苏联,打破两线作战死局。 1970年国庆,毛泽东邀请美国记者斯诺登天安门,合照登《人民日报》头版,配语录“美国人民是朋友”。 但美方未解深意。 1971年日本世乒赛期间,美国队员科恩误上中国班车,庄则栋赠其黄山织锦。 毛泽东凌晨拍板:“立即邀请美国队访华!”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抵京,周恩来宣告:“你们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之门。” 尼克松随即宣布解除对华贸易禁运。 1969年9月,周恩来与柯西金北京机场会晤,商定维持边界现状、避免冲突,暂缓苏联“核手术”计划。 1971年7月基辛格密访北京,次年2月尼克松握手毛泽东,宣告“改变世界的一周”。 中美发布《上海公报》,共同抵制苏联霸权。 “能战方能言和”:毛泽东强调:“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只有战场上给敌人愈痛的打击,和谈才愈可能成功。” 备战胜于避战:全国推行“深挖洞、广积粮”,城市修筑防空洞,军队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毛泽东1969年之问,最终以“联美抗苏”的惊天逆转作答。 当尼克松踏上北京机场时,苏联百万铁骑未敢南侵,印度锋芒骤敛,日本转向建交——一副死牌被彻底打活。 回望这段历史,中国在至暗时刻展现的战略清醒、行动果决与外交创造力,至今仍是大国博弈的经典教科书:真正的强者,从不在困局中坐等风暴停息,而是在风暴眼中重新绘制世界地图。 “事情就是这样,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毛泽东(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