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943年,开罗会议上,罗斯福竟突然要将琉球群岛归还给中国,令人瞩目,然而,蒋介

1943年,开罗会议上,罗斯福竟突然要将琉球群岛归还给中国,令人瞩目,然而,蒋介石对此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他竟谨慎说道:“将来再说吧。” 历史的转折往往藏在细节里。1943年开罗会议上,当罗斯福主动提出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时,这本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蒋介石的回答却让人意外。这句”将来再说吧”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考量? 说起1943年的开罗会议,那可是蒋介石在国际舞台上最高光的时刻了。抗战之前,人们不能想象蒋介石能和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可是从开罗会议开始,中国被定位为'强国'。这次会议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蒋介石也因此春风得意。 1943年11月21日上午,蒋介石偕宋美龄抵达开罗。金字塔脚下,这位来自东方的领袖即将参与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重要讨论。罗斯福对中国格外重视,他认为:有五亿人口的中国站在美英一边,这在”紧接着战争结束以后的时期”是会”非常有用的”。 会议期间,罗斯福和蒋介石进行了多次单独会谈。11月23日晚,蒋介石带王宠惠与罗斯福单独会谈时,提出了日本攫取中国之土地,应归还中国等4项要求。罗斯福对此表示同意,认为中国的要求很合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讨论日本归还侵占领土的问题时,罗斯福突然抛出了一个重磅提议。在谈到剥夺日本在太平洋侵占的岛屿时,罗斯福想到了琉球群岛。他对蒋介石说:“琉球群岛系许多岛屿组成的弧形群岛,日本当年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抢夺该群岛的,也应予以剥夺。我考虑琉球在地理位置上离贵国很近,历史上与贵国有很紧密的关系,贵国如想得到琉球群岛,可以交给贵国管理。” 罗斯福这话说得很有道理。琉球群岛确实和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明初两国又结成藩属关系,琉球国定期遣使朝贡,琉球王国的态度对中国一直特别殷勤诚恳,来往格外密切。首里城中的守礼门上,题写的”守礼之邦”四字,便是当时中国对琉球做出的最高评价。从历史和地理角度看,琉球归还中国确实师出有名。 可是,面对这个送上门的”大礼”,蒋介石的反应却让罗斯福摸不着头脑。对罗斯福突然提到的这个问题,蒋介石没有料到,也不知如何回答好。经过一番思考,他给出了一个模糊的回答:“我觉得此群岛应由中美两国占领,然后国际托管给中美共同管理为好。” 蒋介石这样一说,罗斯福认为他不想要琉球群岛,故未再说。但罗斯福显然不死心,过了两天又提起这事。罗斯福说:“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给你们管辖?” 这次罗斯福说得更加直白,几乎是把话挑明了。可蒋介石还是那个态度:“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 蒋介石为啥不要琉球?据后来跟随蒋介石到开罗的国民党官吏们分析,他去开罗,主要是争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没有争琉球的方案,蒋介石认为能将东北、台湾及澎湖争回来就足够了。另一个原因是日本是亚洲强国,蒋介石怕中国得到琉球后,日本日后找中国扯皮,中日两国再结新怨。 说白了,蒋介石这人在关键时刻总是想得太多,顾虑太多。他可能觉得中国当时实力不够,管不了那么多地方;也可能担心接收琉球会惹来更多麻烦。但这种保守的心态,让他错失了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 从此以后,罗斯福再也没在蒋介石面前提过琉球的事。1943年12月1日正式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提到的日本归还窃取的中国领土之中并不包括琉球群岛。这个本来可能改写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机会,就这样被蒋介石的一句”将来再说吧”给错过了。 历史没有如果,但蒋介石后来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个决定的重大影响。蒋介石曾两度拒绝接收琉球 开罗会议后开始后悔。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机会一旦错过,就再也回不来了。 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的这个决定,至今还在影响着东亚的政治格局。一句”将来再说吧”,不仅改变了琉球的命运,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转折点上个人选择的重要性。你觉得如果当时蒋介石接受了罗斯福的提议,今天的东亚会是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