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

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它们饿了就“吃”自己的内脏。 如果告诉你,这样的壮举不是大型飞机,而是由一只小小的斑尾塍鹬完成的,可能很多人都会怀疑这世上真的有这样的鸟吗? 其实,这一切是真实发生的。科学家在鸟身上安放了微型追踪器,精准记录下它们全程不落地的迁徙路线。 数据显示,斑尾塍鹬能在高空中连续飞十几天不休息,从阿拉斯加直冲新西兰,途中没有岛屿或礁石可供歇脚。 这种极限飞行超越了人类技术制造的轰炸机,也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斑尾塍鹬靠什么支持如此长时间的飞行?答案其实藏在它们的身体里。 每年迁徙前,它们会疯狂进食,特别爱鸭绿江口湿地的高蛋白食物,比如黄蚬子。 一只斑尾塍鹬能将体重疯狂长胖,一半以上都是脂肪。等到起飞时,身上的脂肪成了“汽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鸟在飞行的漫长旅途中,身体还会发生变化。由于不再需要消化系统,它们甚至会萎缩和消耗自身的内脏,把能用上的能量彻底榨干。 等到降落目的地时,羽毛蓬乱、翅膀合不上,浑身瘦得只剩肌肉和骨架,非常狼狈,但只要有得吃,很快就能恢复状态。 长距离飞行还有一个难题,就是休息。斑尾塍鹬却并不会昏睡过去。科学家发现它们能让一半大脑睡觉,一半保持清醒,相当于开着“自动导航”,像巡航模式一样边飞边小憩。 这种功能让它能保持方向避免出错,也让它在体力上坚持到底。 每年,斑尾塍鹬在阿拉斯加的北方冻土繁殖,雏鸟三周就能四处活动,等到天气变化,全族向南飞。 大迁徙时,成年鸟带小鸟从阿拉斯加出发,直奔新西兰。南下途中,没食物没休息,全靠之前储备的脂肪和身体里转化的能量,顶着风暴和雨季,创造了飞行界常人难以企及的纪录。 等到南半球的夏季结束,鸟群又要踏上北归之路。这时候,鸭绿江口湿地成了它们关键的中转站。这个地方水源和食物丰富,是补给能量的最佳选项。 这里的黄蚬子,能让斑尾塍鹬再度恢复体力,换上新羽毛,为最后6500公里的回归做好准备。等它们再次回到阿拉斯加,又能如往常一样,继承下去。 大宝还有一个谜团一直困扰科学界:斑尾塍鹬到底如何辨认方向?除了靠太阳和夜空,它们很可能能感知地磁场。 没人能确切说清它们的“导航仪”到底是什么,但可以肯定这种本能几乎刻在骨血里,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天赋。 一只斑尾塍鹬一年就能飞近三万公里,十五年的人生相当于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它们依赖阿拉斯加、新西兰和鸭绿江口三地,一旦有任何一地环境破坏,这条生命链随时可能断裂。 而斑尾塍鹬的飞行史提醒着人们,保护环境并不只是救一只鸟,而是在守住整个地球的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