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所有的伊斯兰国家好像都在等待土耳其的“可汗”战机复制东大的歼35 最近国际军火市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印尼、沙特、巴基斯坦这些伊斯兰国家,似乎都在排队等着买土耳其的“可汗”五代机。 要知道,这些国家算得上是中国歼-35的潜在客户,可现在却纷纷转向土耳其,更耐人寻味的是,土耳其的“可汗”战机在很多方面,似乎有意无意地“借鉴”了中国的歼-35设计思路,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 土耳其的“可汗”战机首飞才一年多,就已经拿下印尼48架订单、埃及联合生产协议,沙特更是有意采购100架。 这些国家原本都和中国军工关系密切,但现在,他们却集体转向土耳其,原因并不只是“可汗”性能有多强,而是土耳其提供了一条“政治中立+技术转让”的捷径。 印尼不想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沙特被美国卡F-35脖子,埃及则希望建立本土军工能力,土耳其抓住了这个心理,不仅给技术甚至允许联合研发。 相比之下,中国的歼-35虽然性能更成熟,但出口政策相对保守,核心技术不会轻易转让,于是,这些国家纷纷转向土耳其,哪怕“可汗”还只是原型机阶段,哪怕它的发动机仍然依赖美国。 更值得玩味的是,“可汗”的设计理念和歼-35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双发重型布局、内置弹舱、隐身涂层,甚至航电系统的集成方式,有分析认为,土耳其可能通过巴基斯坦间接获得了中国战机的部分技术参数。 毕竟,巴基斯坦既装备了歼-10CE,又参与了“可汗”项目,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让土耳其少走了不少弯路。 不过,“可汗”能否真正威胁歼-35的市场?短期来看,确实抢走了一些订单,但长期来看,它的短板也很明显。 首先,发动机受制于美国,面临随时停工的危机;其次,量产时间表比歼-35晚得多;就连价格都比歼-35还贵。 相比之下,中国的优势在于成熟的供应链、不受政治限制的出口政策,以及已经在实战环境中验证过的可靠性。 这场竞争背后,其实是全球军工格局的重新洗牌,美国垄断高端市场,中国提供性价比方案,而土耳其则用“技术共享”吸引中间国家。 未来,如果中国能在技术转让上更灵活,或者开放歼-20出口,局面可能又会不同,毕竟军火生意从来不只是性能比拼,更是政治、经济、外交的综合博弈。 说到底,这些国家选择“可汗”,未必是因为它比歼-35强,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条“独立自主”的路径,哪怕这条路充满风险。 而对中国来说,这或许是个提醒,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光有技术还不够,还得学会“卖梦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