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9月,左宗棠病逝前愤慨而言:“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不及李鸿章所做坏事多!”两月后,胡雪岩贫病而亡,临终告诫子孙:“生意可做,须远离‘白虎’(暗指官场势力)。”
二人之死,象征着晚清两条救国路径的终结:一为武力收复失地,一为借外力发展经济,却终未能力挽狂澜。
左、李矛盾始于1870年新疆阿古柏叛乱时。李鸿章认为新疆偏远,军费应投入海军;左宗棠则力主收复,强调新疆失守将危及京师,并进言反驳。国库空虚之际,胡雪岩以阜康钱庄借出1375万两白银,还协助运粮购械,支持左宗棠进军新疆。1876年清军出征,1881年全疆收复。
中法战争爆发后,冯子材镇南关大捷,左宗棠主张乘胜追击,李鸿章却与法国签约,将越南让与法国并允许法军驻边,左宗棠怒而弹劾其误国。
左宗棠死后,胡雪岩遭李鸿章心腹盛宣怀联合外国银行打压,生丝囤积暴跌,每日亏损十余万两,商业帝国崩塌,连胡庆余堂也难保。
胡雪岩的“远离白虎”,是看透政商险恶后的警示。左、李皆有考量:左主武力保疆,李主发展海军;胡雪岩若在今日或成商界巨擘,却难敌晚清权力博弈。
左宗棠收复新疆功不可没,但军费耗竭财政;李鸿章洋务有成效,外交却显软弱。二人皆有局限,而国库空虚、外患内忧之下,两条道路均难行通。
胡雪岩的破产,标志着传统商路时代的落幕。个人能力终究难敌腐朽体制,左的军功、李的外交、胡的商智,皆未能挽救时局。病榻前的叹息,实为一个时代的悲鸣。
网友热评精选:
• “左宗棠抬棺收新疆,李鸿章落笔失越南,一用命补漏,一用纸糊洞,大清这艘破船难逃沉没!”
• “胡雪岩囤生丝似炒股加杠杆,盛宣怀做空做局,晚清已有‘割韭菜’,古今皆然!”
• “签约者是李鸿章,拍板者为掌权者。左李争斗半生,终究都是‘高级打工人’。”
• “胡雪岩劝离‘白虎’,实为避官场黑手。再大商人,难敌掌权者,古今同理!”
• “一者强硬,一者求和,若左宗棠多活十年,甲午战局或有不同?”
若穿越回1885年,你会支持左宗棠的“铁血收复”,还是李鸿章的“韬光养晦”?欢迎评论区讨论。
信源:
罗志田《晚清政治与中法战争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