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赛珍珠旧居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的西墙木门内,一幢爬满藤蔓的灰黄色小楼静立树影

赛珍珠旧居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的西墙木门内,一幢爬满藤蔓的灰黄色小楼静立树影间。1912年建成的这栋德式洋楼,红瓦坡顶嵌着老虎窗,四根罗马柱撑起门廊雨篷,砖缝间沉淀着民国金陵的风雅。这里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Pearl S. Buck)的居所——1921至1934年,她在此写下震动世界的《大地》三部曲,让西方第一次看清中国农民的血肉与灵魂。 踏上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三楼阁楼的书桌前,一台老式英文打字机仍保持1930年的姿态。透过老虎窗,赛珍珠曾远眺紫金山麓的野栀子花田,笔下流淌出农民王龙在黄土中挣扎求生的史诗。她在此完成《大地》时或许不曾预见:这部小说将打破西方对中国的猎奇想象,为她赢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其“赋予西方人一种中国精神”。 一楼会客室的留声机旁,曾回荡徐志摩的诗句、林语堂的谈笑。赛珍珠在此接待民国文坛精英,更将中国文学火种播向世界——耗时五年翻译《水浒传》,定名《四海之内皆兄弟》。她坚持直译“江湖好汉”为“a good fellow of the rivers and lakes”,只为保留原汁原味的东方侠义。 小楼南侧的空地,曾是赛珍珠亲手打理的菜园。丈夫布克(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带她在安徽宿州考察农耕,她则蹲在地头与农妇话桑麻:“在农民当中,我找到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 这份对土地的虔诚,最终凝成《大地》里阿兰攥紧一把泥土死去的经典场景。 1934年离开南京时,她以为只是暂别。未料战火阻隔,终其一生未再踏足故土。1973年临终前,她喃喃念着镇江、宿州、南大故居的名字,墓碑只刻篆体中文——“赛珍珠”。 1998年,老布什专程来访:“我对中国的爱慕,始于读她的小说。” 2012年南大110周年校庆,故居变身纪念馆,复原书房与卧房,陈列百部手稿、老钢琴及难民感谢信,见证一位“美国女儿”如何成为中国文化摆渡人。 离馆前,请抚摸院中赛珍珠雕像的衣褶——她怀抱书卷凝视东方,身后小楼已成和平符号。这里提醒世人:文明从无边界,真正的伟大,是让陌生之地成为千万人心灵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