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昨天刷到个帖子给我整破防了。农村外甥闷不吭声考上大学,腼腆兮兮找舅舅借钱凑学费,

昨天刷到个帖子给我整破防了。农村外甥闷不吭声考上大学,腼腆兮兮找舅舅借钱凑学费,结果全家都在演"读书无用论"的戏码——当妈的嘴上说孩子不是读书料,背地里卖鸡蛋买辅导书;孩子白天装学渣,半夜偷摸打工攒钱。这不比那些天天晒补习班的励志多了? 最戳我的是那孩子递苹果的细节。黑乎乎的手,亮晶晶的眼,去年喂鸡时手里还攥着英语词典。现在有些家长给孩子报十万八万的夏令营,还不如人家一筐鸡蛋换来的辅导书实在。真正的教育哪需要什么学区房啊,就是当妈的蹲在鸡窝旁边数硬币,孩子蹲在田埂上背单词。 我特别懂舅舅舅妈那种心情。转账时犹豫那几秒根本不是计较钱,是突然发现那个总躲在角落的闷葫芦,原来早就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长成了大树。二姐演了三年"我家孩子不行"的戏,演得亲戚们都信了,结果孩子用录取通知书把所有人的脸打得啪啪响。 现在想想,那些真正有出息的孩子,往往都是不声不响的。他们不会在朋友圈发凌晨四点的自习室,不会把"我要考清华"纹在脑门上。就像这个外甥,连借钱都只说"以后一定还",比某些理直气壮要红包的亲戚体面多了。 最绝的是这家人互相打掩护的温情。姐夫摔断腿欠债也不让孩子辍学,舅舅看到短信直接揣现金上门。什么"寒门难出贵子",在真实的生活里,永远有父母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孩子往高处托一把。那些皱巴巴的零钱和卖鸡蛋的毛票,可比什么"教育基金"厚重多了。 突然想起我们村以前也有这样的孩子,现在人家在研究所搞航天材料。当年他爸说"读不进书就回来种地",结果半夜打手电筒走十几里山路去镇上网吧查资料。真正的读书种子,就算扔在水泥地里也能从缝里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