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牛鞠榕潍坊报道
那双曾挽救过无数人生命的手,最后一次托举起了落水者。
2025年6月15日,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潍坊籍麻醉科专家张军桥医生发现一位当地女性落水后,毫不犹豫跃入海中施救,奋力将其托举上岸,自己却因体力不支不幸牺牲,年仅38岁。他将托举生命的热忱,永远定格在了异国他乡的涛声里。
8月12日晚,“齐鲁时代楷模——张军桥”发布仪式在山东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举行,追授张军桥同志“齐鲁时代楷模”称号。这个用生命践行医者仁心的山东汉子,把救人于危难的本能融进骨血,以跨越山海的担当诠释何为“医者无疆”,这份担当在齐鲁大地激荡起绵长回响。他的离去也在坦桑尼亚引发强烈反响,众多网友纷纷留言缅怀,称他是“最值得尊敬的中国医生”。
令人心疼的结局
6月25日,在众人含泪的注视下,那辆载着英魂的车缓缓驶入潍坊市殡仪馆。前来吊唁的亲人、朋友、学生、病人家属以及公益组织等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与张军桥作最后的告别。一声声“军桥”从哽咽的喉咙里挤出,浸着化不开的哀思。
“他能做出这样的壮举,我一点也不意外,但是这个结果太令人心疼了。”曾与张军桥一起援鄂的“战友”岳增勇在采访中表示,他向来是个凡事往前冲的性子,总说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贵,绝不能过得太无趣。所以他总在奔跑,只是这次,跑得太远了。
2009年,张军桥从医学象牙塔迈进了医院,历经十余年打磨,当年那个带着学生气的年轻人,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他在麻醉诊疗领域的专业水准,赢得了同事和患者的普遍认可。作为科室里的业务尖子,他牢记“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多次捧回医院的先进工作者、优秀医师称号。
2020年2月,张军桥主动报名参加山东第十批、附属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对口支援黄冈市医疗救助工作。
病区里,每每目睹一家人被病魔裹挟的无助景象,他心里总像压着块石头。“这些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张军桥被授予湖北省“最美逆行者”称号,然而,此时的他却被一种紧迫感缠绕,坚信自己能做的远不止这些,一个关乎守护生命的计划正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收十块钱,就不是公益!”
“你知道从哪网购比较便宜吗?”张军桥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同事殷金娇一时摸不着头脑。细问之下才知,原来,张军桥想购置模拟人,通过摆摊的方式科普心肺复苏流程和急救要点。那时殷金娇没太在意,直到张军桥第一次在潍坊市人民广场摆摊,同事打来电话邀她前去。
到现场后,看到张军桥正全神贯注地为围拢的群众讲解,那一刻,殷金娇便打定主意加入这个队伍,这便是“心跳行动”最初的模样。
一次两三个小时的教学,常常让他的膝盖跪得红肿,“摆摊医生”的称呼也由此在市民中传开。面对这份辛劳,他总是笑着说:“摆摊是挺累的,但我觉得特别有劲儿。”因为在他心中,始终装着“心跳行动”成立时立下的目标——让潍坊市民的心肺复苏普及率提升1%。
其实,模拟人的损耗是非常大的,当时成员们也在商量是不是可以收10块钱成本费,但这个提议被张军桥在群里严肃地否决了。“不要有这种想法,收十块钱,就不是公益!”
这份纯粹的公益之心,恰与潍坊“志愿之城”的城市底色相呼应,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一脉相承。在张军桥看来,公益就是公益,容不得半点功利。坚持不收一分钱的执着,是潍坊人骨子里的实在与厚道,也是潍坊“崇文尚德”城市精神最真实的体现。
就这样,“心跳行动”一直靠着他和成员们自掏腰包,再加上所在医院的一些支持维持着。在他的感召下,全国有近百名医务工作者陆续加入到这类公益行动中,让这份诞生于潍坊公益初心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心跳行动”从一人之举发展为一群人的坚守,从潍坊市人民广场位延伸至社区、学校、企业等,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不仅协助建起示范基地,还设立了心跳行动体验中心和心肺复苏示教区。与此同时,张军桥还参与红十字会、雷霆救援队等公益组织的活动,不少救援队的心肺复苏技术都由他亲手教授,共同推动着守护生命的力量不断延伸。
一声“齐鲁”,一生担当
张军桥这份守护生命的执着,不仅在国内延续,更随他远赴重洋。
2024年1月,他作为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山东)医疗队队长,与10名来自山东省各地的医疗队员们一起,接受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任务。
在当地一次义诊中,一个特殊的病例引起了医疗队的注意。8岁的男孩患有巨大腹壁疝,因家境贫困迟迟未能得到治疗。医疗队当即决定帮助患儿就诊,并承担全部住院费用。孩子康复出院前,其母亲恳请张军桥为孩子取个中文名字。“就叫‘齐鲁’吧,”张军桥表示,这是医疗队员共同的故乡,愿这个名字成为中坦友谊的见证。
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同时,张军桥更想为这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他拟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可当地匮乏的医疗设备还是让他心头一沉,关键医疗器械的缺失,让先进技术难有用武之地。
他没有退缩,调整思路,一边手把手带教当地医生,将中国麻醉技术的精髓倾囊相授;一边通过联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和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向当地麻醉科捐赠了价值10多万元人民币的可视喉镜,逐步在当地医院建立“困难气道”插管临床路径。那些曾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操作,在他的指导下逐渐变得熟练,十余项技术空白被一一填补,当地医院的麻醉诊疗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6月15日,这个本该平静的日子里,海浪带走了张军桥,却不能阻挡生命的光辉燃得更旺。
如今,那些被他感召的人接棒“摆摊医生”,正替他继续摆着、教着、救着,仍在用他的方式,一次次把“生”的机会传输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