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进京赶考”,路上的山贼为何不敢劫掠? 在古时候,书生们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身上带着盘缠,路上山贼出没,为什么他们总能平安抵达?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萌芽,到唐朝正式确立,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这套选拔官员的办法,靠考试层层把关,确保只有真正有本事的人才能步步高升。起步就是县里的考试,很多书生一辈子都过不了这关,因为题目难,竞争大。通过县试的,才能去府里考,合格了叫童生,在当地算得上有点名气。 童生再参加省里的院试,这场考试全省学子都来,考场规矩严,考的内容多是经书和策论。通过了就成秀才,秀才有免税的好处,还能领点补助,但离当官还远着呢。秀才得参加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录取的叫举人。举人这身份可不一般,在明清时候,就算没再考,也能在地方上当小官,衣食无忧。 举人资格来之不易,通过乡试的录取率低得很,全国每年就一千多人。举人中了,就等于进了士大夫的门槛,社会地位高。接下来,他们才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这就是大家说的进京赶考。会试在礼部贡院办,分三场考,题目跟乡试差不多,但压力更大,因为这是全国精英的比拼。 会试通过的叫贡士,再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定名次,赐进士出身。一甲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翰林院,其他的也能分到官职。这整个过程,像爬梯子,每一级都筛掉一大批人,确保选出的都是国家栋梁。 现在说说为什么山贼不敢劫掠这些进京赶考的书生。那些书生其实都是举人,已有半个官的身份。山贼要是抢了他们,等于是跟朝廷作对,当地官府肯定派兵清剿,整个山寨都得遭殃。历史上,明清时候,朝廷对这些赶考的举人很重视,因为他们是未来官员的后备军,丢了一个都算大事。 举人赶考不是一个人上路,尤其从山东、江苏、浙江这些地方来的,往往组队坐马车。马车上插着奉旨会试的旗帜,这东西就是护身符,路人一看就知道是朝廷的人。山贼藏在山里,看到这旗帜,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路上还有驿站系统,举人拿着官府的文书,每到一站就能领补贴。清朝规定,远道的举人能领十两银子,不用一次性带太多钱,减少了被抢的风险。朝廷还安排驿卒护送,帮着看行李,确保安全。 山贼不傻,他们算过账。举人身上钱不多,抢了发不了财,还得担大风险。相比之下,商队货物多,护卫弱,抢他们更划算。历史上,有些山贼讲江湖道义,不抢穷书生,因为很多书生家境一般,凑盘缠已不容易。 科举制度不光选人,还促进社会公平。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读书,就能改变命运,这在当时是条出路。举人赶考的安全,体现了朝廷对人才的保护,推动更多人钻研学问。 如今看科举,虽然废除了,但它那重视知识、选拔人才的精神,还在影响着我们。教育公平,国家发展,都离不开这个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