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复杂,其手下降将的结局可分为善终、早逝、因罪被杀三类。 一、善终或病逝的将领(主动退让/低调谨慎): 汤和(信国公→追封东瓯王) 朱元璋发小,功勋卓著,晚年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是极少数得以善终的开国元勋。1395年病逝,朱元璋痛哭停朝三日。 邓愈(卫国公→追封宁河王) 洪都保卫战功臣,平定吐蕃后回师途中病逝(1377年)。朱元璋亲迎灵柩,三日不朝。 沐英(西平侯→追封黔宁王) 朱元璋义子,镇守云南期间创"三段式火器战法",1385年病逝于任上,子孙世守云南至明亡。 李文忠(曹国公→追封岐阳王) 朱元璋外甥兼养子,战功赫赫。1384年病逝,但野史疑其因劝谏朱元璋少杀功臣遭猜忌,死因存疑。 二、早逝或意外身亡的将领: 常遇春(鄂国公→追封开平王) 北伐先锋,军中称"常十万"。1369年暴卒于南归途中,年仅40岁,谥"忠武。 徐达(魏国公→追封中山王) 开国第一功臣,1385年因背疽病逝。民间传说朱元璋赐蒸鹅促其死亡,但正史记载为病故。 朱文正 朱元璋侄子,洪都保卫战以4万拒陈友谅60万大军85天。后因封赏不满被软禁,郁郁而终(1365年)。 三、被诛杀或牵连致死的将领(权力清洗) 李善长(韩国公): 开国文臣之首,77岁时因胡惟庸案牵连,全家70余口被诛。虽持免死铁券,但券文注明"谋反不赦。 蓝玉(凉国公) 捕鱼儿海之战灭北元主力,居功自傲。1393年以谋反罪被剥皮实草,牵连诛杀1.5万人(蓝玉案)。 傅友德(颍国公) "论将之功第一",七战七胜收复甘肃。1394年因宴席上被朱元璋指责"教子无方",当廷自刎,全家流放。 冯胜(宋国公) 招降辽东纳哈出20万元军,位列功臣第三。1395年因与女婿周王密会被诬谋反,遭无罪赐死。 廖永忠(德庆侯) 鄱阳湖水战功臣,曾沉杀韩林儿(小明王)。1380年以僭用龙凤纹饰罪名被赐死。 四、结局背后的政治逻辑 朱元璋对功臣的清洗集中于洪武后期(1380-1395),核心逻辑是消除潜在威胁,保障皇权传承: 主动退隐者生:如汤和急流勇退得以保全。 军功过盛者死:蓝玉、傅友德等掌握兵权的将领被定为谋反。 皇亲亦难幸免:朱文正(侄)、李文忠(甥)虽得善终,但均受猜忌。 免死铁券形同虚设:李善长案显示"谋反大逆"不在豁免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