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公元1023年,寇准的最后归途——忠臣骸骨十年荒寺,宋仁宗痛悔下令归葬洛阳 是寇

公元1023年,寇准的最后归途——忠臣骸骨十年荒寺,宋仁宗痛悔下令归葬洛阳 是寇准,硬生生顶住压力,拍案怒斥宰相王钦若:“城下之盟,春秋耻之!”他力劝真宗御驾亲征,指挥宋军弩箭射杀辽将萧挞凛,士气逆转,最终促成“澶渊之盟”,保住了北宋半壁江山。 那一刻,寇准是何等意气风发,士兵呼“万岁”的声音响彻原野。然而,谁能想到,这位忠臣却因耿直得罪权贵,一步步被构陷、贬谪,从汴京到雷州,晚年只能在竹篱茅舍中咽下最后一口气。 1023年,寇准病逝于雷州司户参军任上,家中一贫如洗。史料记载,他的居所“仅蔽风雨”,破旧得连像样的门窗都没有。 家人无钱置办棺椁,只能用草席覆盖遗体,粗糙的麻布摩擦着皮肤,触目惊心。雷州百姓感念他为官清廉,自发凑钱买了副薄棺,勉强让他入土为安。 那一刻,湿热的南风吹过,素幡在院中摇曳,哭声混着虫鸣,悲戚中透着无尽的凄凉。寇准曾为国尽忠,却落得如此下场,怎不让人唏嘘? 宋仁宗赵祯初登基时,感念寇准当年支持自己为太子的恩情,下令拨款白银千两,助其遗体归葬洛阳祖坟,算是对这位忠臣最后的体面。然而,政敌丁谓却暗中作梗,克扣半数银两,押运官吏更是贪污盘缠。 棺木运到荆州时,费用耗尽,竟被停放在一间荒废的开元寺偏殿里,整整十年无人问津! 想象一下,破败的寺墙斑驳,蛛网密布,孤零零的棺椁蒙着厚厚的灰尘,只有老僧偶尔洒扫,青灯古佛旁,忠臣的遗骨暴露荒野,这是何等的悲哀?而更让人揪心的是,宋仁宗竟然也在这十年间,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 直到1033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清算旧事时,才从臣僚口中得知寇准棺木仍滞留荆州。 他勃然大怒,痛斥道:“忠臣骸骨暴露,朕之过也!”随即严惩克扣官员,亲自下令重启归葬。 棺木从荆州启程,途经汴京时,百官迎柩致祭,场面肃穆。最终,寇准的遗体被运回洛阳,仁宗亲赐墓志铭,谥号“忠愍”,以宰相规格下葬。 洛阳百姓闻讯,自发披白衣迎柩十里,焚香泣拜,哭声响彻山谷。那一刻,落叶归根,寇准的灵魂终于得以安息。 而宋仁宗站在宫中,遥望洛阳方向,眼神复杂——他对这位忠臣的愧疚,或许永远无法完全释怀。 寇准的一生,是北宋士大夫气节的缩影。他曾力挽狂澜于澶州城头,也曾在雷州茅舍中贫病交加而死;他曾受帝王倚重,也曾被权臣构陷,遗骨十年荒寺无人问。他用自己的耿直与忠诚,书写了一个忠臣的悲情故事。 归葬洛阳的那一刻,不仅仅是寇准个人的落幕,更是北宋官场斗争下士大夫尊严的迟来挽回。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