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5年后仍被查,纪委追查时效到底多长?这6种行为照样被查!】
近日,多名退休多年的干部相继被查处,让不少人疑惑:退休真的能“平安着陆”吗?纪委的追查时效究竟有多长?
退休不等于“免死金牌”
很多人以为退休就像拿到了”免死金牌”,可以高枕无忧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反腐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数百名退休干部被查处,这些人中有的退休长达十余年。
退休干部老李就是个典型例子。他2015年从某地级市副市长位置上退休,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没想到2023年还是被纪委带走调查。原来,他在职期间收受开发商贿赂的问题,在一个工程项目审计中被发现。
“职务可以退,责任退不了。”一位纪检干部这样解释,”党员身份是终身的,违纪违法行为的追责也是终身的。”
三种责任追究,时效大不同
要搞清楚追查时效,得先明白三种不同的责任追究方式:
党纪追究最严格,没有时效限制
对党员来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得很明确:违纪行为的追究没有时效限制。哪怕你违纪行为发生在20年前,只要被发现,照样要接受党纪处分。这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随时可能落下。
退休5年后仍被查,纪委追查时效到底多长?这6种行为照样被查!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规定,退休人员一般不再给予政务处分,但这不代表就没事了。监察机关还是会立案调查,查实后会调整你的退休待遇。比如,如果查出的问题严重到应该开除的程度,你的退休金可能大幅缩水。
刑事责任有时效,但不影响党纪政务调查
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根据犯罪轻重从5年到20年不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就算刑事追诉时效过了,党纪和政务调查还是可以继续进行。
这6种行为退休后照样被查
基于现有信息,笔者梳理了退休干部最容易”踩雷”的6种行为:
★贪污受贿行为最常见。不管是在职时收的,还是退休后利用影响力收的,都逃不过法网。某省一位退休厅官,就因为在职期间收受房产开发商500万元贿赂,退休3年后被查。
★利用影响力谋利也很普遍。一些退休干部当起了”中间人”,利用以前积累的人脉资源牵线搭桥,从中收取好处费。这种”期权腐败”隐蔽性强,但危害不小。
★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情况也不少见。有的退休干部觉得退休了就可以放松要求,违规接受宴请、收受礼品礼金,甚至违规出入私人会所。
★违规兼职取酬是个新问题。一些退休干部到企业兼职拿薪水,特别是那些与原职务有关联的企业,这种行为明显违规。
★不如实报告个人事项看似小事,实则不然。房产、投资、家属出国等情况不如实报告,也可能被追责。
★道德败坏、生活腐化等问题也在查处范围内。毕竟,党员的品行要求是终身的。
各地做法略有差异,但趋势一致
从各地实践看,对退休干部的查处力度在不断加大。东部某省去年查处的退休干部案件,比前年增长了30%。西部某市纪委书记表示:”反腐败没有退休时,违纪违法就要承担责任。”
中央党校一位教授分析认为,这种”终身追责”制度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有利于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退休生活的“新常态”
对退休干部来说,这意味着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一位刚退休的县委书记坦言:”以前总觉得退休了就解脱了,现在看来,约束和要求是终身的。这样也好,让人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纪检监察部门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在”秋后算账”,实际上是在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它告诉所有公职人员:违纪违法的代价是终身的,没有侥幸可言。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它意味着腐败分子即使退休也逃不掉,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种”终身追责”的震慑作用,必将让更多在职干部三思而后行,从源头上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来源 : 青梦行者 原创 : 浮生若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