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机器人护工”即将进入杭州家政养老行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时代要来了

2004年,美国上映了一部《我,机器人》的科幻片,时间设定在公元2035年,那是一个智能机器人高度融合人类生活的社会,智能机器人作为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逐渐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做饭带娃到各类工种几乎都有机器人的身影。

电影剧照

20多年后的今天,科幻片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路上时不时可以看到无人驾驶的快递车经过,无人机将山脚咖啡店的咖啡送达山顶消费者手里,机器狗已经开始进入家庭陪伴人类……

当下,世界范围内掀起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所带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的浪潮,机器人技术迭代速度不断加快,竞争也日趋激烈。近日,为了加快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杭州市拟出台《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目前该《条例》草案稿和起草说明正在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10日。

什么是具身智能机器人?

目前我国在学术和法律层面均没有对具身智能机器人及其产业概念作出统一规定,《条例》初步定义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

具身智能机器人:以物理实体为载体,与真实物理环境实时交互,具备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能力,支持完成特定或通用复杂任务的智能体。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的关键部组件及整机研发制造、模型与软件系统研发、数据服务、运营服务等产业,以及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各行业领域融合应用所带动形成的关联产业。

杭州已有超过20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

当前正是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黄金窗口期,杭州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在以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整机研发制造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空间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方面已形成先发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已集聚超过200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并且已形成上下游产业生态链,尤其在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多模态交互等关键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发展,2024年以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规划与政策文件。然而,对标国际一流,仍面临具身智能等核心技术攻关需重点突破、政府部门职责需进一步厘清、基础设施建设需系统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机制需加速创新、产品应用场景需真实落地、标准体系与安全监管需加快完善等一系列的瓶颈。

拟出台的《条例》重点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产业支持、应用赋能、安全管理等方面予以规范,目的也在于通过制度设计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创新生态、强化要素支撑、激发创新活力,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在这些领域“上岗”

近年来着力于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以及智能机器人研发的五八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新科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重点布局面向大安全领域的行业级四足机器狗和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等产品。智能机器人产品的落地,最关键的是有实用的应用场景,因此一款性能优异、功能完善和质量可靠的仿生机器人产品,一定具备“小核心大协作"的模式下的产业合作生态,所以公司也特别注重与更多优势企业合作打造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场景应用方案。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场景应用,其实就像科幻片一样,充满了想象空间。现实中,具身智能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在许多应用场景下,机器人已经“上岗就业”。

仅在公共安全领域,王新科给我举了好几个例子。

机器警犬:

巡逻防控机器狗

为了大幅提升警务工作效率,创新警务工作新模式,公司研发出了加装各类感知设备和机械设备的警用巡逻防控四足机器狗,它们具备后台大数据支撑,具备数据融合分析能力,能够与警务工作站和路面巡逻人员形成联动协同开展不间断全方位的巡逻防控,甚至可以在复杂环境下提供稳定的保障能力,这种警用四足机器狗已经在全国40余座城市进行应用测试。这款警用四足机器人在南浔古镇景区进行过应用测试,在“智慧110警务”平台大数据支撑下,明显提升了见警率和管事率,降低了无效出警及警力浪费,效果显著,最近升级版的机器狗已经在西溪派出所“上岗”,这款机器狗还能识别外来入侵物种。

机器人警察:

D12大圣人形机器人

水陆两栖球形机器人、D12大圣人形机器人等也都亮相了今年5月份的警博会,受到很大关注。如D12大圣人形机器人,可以用标准的交通指挥手势“疏导交通”,它是针对大安全、大工业与商业服务场景开发的全新一代通用型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全身共有42个自由度,采用类人化的活动关节设计,能到达工作空间的任意位置,头部、腰部都可以旋转,轻松应对各类场景下的运动与操作需求。研发人员还对它的全身协调能力进行了全面升级,这款机器人可以通过强化学习在真实业务场景中实现“手-身-眼”协同工作,比如D12能够快速掌握交警路面指挥动作,并能够识别交通信号灯进行智能决策,做出相应的仿人指挥动作。与此同时,它还被升级为具备语音、表情、肢体动作等多模态交互能力,能够在交通疏导、派出所群众接待等需要大量人机交互的场景中实现更生动的情感表达与互动。

人形机器人

机器消防员:

Q20A侦察型四足机器狗进入火场

2024年1月,“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主要目标:“到2025年,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大幅提升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基于四足机器人突出的环境及地形适应能力,可以不受爆炸、浓烟、有毒、缺氧影响,可攀爬楼梯运送救援物资,深入复杂灾情现场侦察,引导受灾人员自救和救援人员返航,或将成为黄金救援30分钟内最快的增援力量。

机器检测员:

移动水质监测机器狗

今年4月,五八智能和浙江省杭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上海毫厘科技共同研发的全国首个"机器狗+微流控"移动水质监测平台引发热议。移动水质监测机器狗以"数字员工"身份在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上岗,完成水质取样与分析工作,前后用时只要5分钟,实现快速取样、云端实时同步,为传统水质监测带来突破性变革。

“机器人护工”即将进入杭州家政养老行业,

科技与人文并重是未来发展方向

业内普遍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最核心的依然是技术创新。机器人除了具备能适应灵活多变的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具备“智能”,《条例》中也针对技术创新作了一系列的规范,如立足具身智能需要强化“大脑-小脑-本体”协同的技术本质,着力构建差异化的技术创新生态,提出明确核心技术主攻方向,聚焦具身智能“大脑”(具身智能大模型)、“小脑”(运动控制系统)及“本体”(机器人核心部件和整机)三大核心以及专用芯片等“卡脖子”环节,鼓励不断创新突破。

真正能够像人类一样接收信息、思考、作出反应,当前的智能机器人距离这样的“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杭州的巾帼西丽集团是国内知名的家政公司,涉及保洁、月嫂、保姆等多个领域的家政服务,集团旗下专业培训学校校长郭昱辰告诉记者,未来家政行业的发展必然是拥抱智能机器人,比较常见的有扫地机器人、国外已经有专业的马桶机器人等,而在向智能进化的机器人,则要具备更多的“智能”。她向记者透露,目前公司已经和西湖大学开展合作,研发应用于家政行业的机器人,最快计划今年10月能正式在养老机构落地应用,这款机器人可以实现帮助老人监测身体状况并提供建议、帮助取送物品等功能,下一步迭代的2.0版本机器人能够帮助老人翻身、清理身体等,相信机器人进入家政领域服务不会太遥远。

从目前行业的趋势判断,现有的智能机器人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家政人员。“而且未来我也不认为是要完全替代人类,机器人的发展应该是‘人机协同’,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提供服务,科技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需要人文并重,才能实现人与机器人和谐共处。”郭昱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