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984年,埃及政府推出廉价大饼解决国民问题,一张饼价格只有人民币一毛钱,但每天

1984年,埃及政府推出廉价大饼解决国民问题,一张饼价格只有人民币一毛钱,但每天只能限购五张。时至今日,埃及老百姓每天几乎离不开了这香浓可口的大饼。 1984年,那时候的埃及,日子不太好过。国际油价波动,国内经济不景气,老百姓的肚子成了天大的问题。当时的政府,为了让大家都能吃上饭,维持社会稳定,干了一件大事:建立国家补贴制度,推出一种廉价的“政府大饼”,埃及人管它叫“Aish Baladi”。 “Aish”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意思可不只是“面包”,它的本意,是“生命”。 一张饼,就是一条命。这可不是开玩笑。 政府规定,凭专门的补贴卡,每人每天能买五张这样的大饼。价格呢?低到令人发指。最初是5皮阿斯特,100皮阿斯特等于1埃及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就相当于我们的一毛钱。 这个价格,一定下来,就是几十年。从穆巴拉克时代,到后来的风云变幻,再到今天,这张饼的价格就像被时间遗忘了。它成了埃及社会的一个“定海神针”,无论外面世界怎么变,通货膨胀多厉害,老百姓知道,回家路上,总能花几个小钱,买到一家人生命所系的“Aish”。 一张饼,喂饱了一个国家,也“绑架”了一个国家。 这么便宜,政府得往里贴多少钱啊? 问到点子上了。这背后,是埃及政府每年上百亿美元的财政补贴。为了支撑这个体系,埃及成了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每年要从国外大量购买小麦,再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国内的面包厂。这就像一个巨大的轮盘,一旦转起来,就很难停下。 现在这张“一毛钱”的大饼,还好吗? 不太好。或者说,它正在经历一场四十年未有之大变局。 因为就在去年,埃及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对这张大饼“动手”了。 这是三十多年来的第一次。 价格从5皮阿斯特,一口气涨到了20皮阿斯特,涨了整整300%。 听着吓人是吧?涨了三倍!但咱们算笔账,20皮阿斯特,按照现在的汇率,大概也就是人民币三毛钱左右。 对咱们来说,三毛钱一个饼,依然是白菜价。但在埃及,这可是天大的事。很多家庭,一家老小十几口人,每天的主要热量来源,就靠这几十张廉价大饼。价格翻几倍,意味着他们每个月要多支出一笔不小的费用。 为什么非涨不可?埃及政府也是被逼到了墙角。 这些年,埃及的经济状况大家多少也听过。货币贬值、外债高企,再加上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影响,全球粮价一路飙升。以前用来买小麦的钱,现在只能买到一半,甚至更少。 那份沉重的补贴,已经快把国家财政压垮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埃及提供贷款,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进行经济改革,削减这些难以为继的补贴。 现任总统塞西,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放过话,说“不可能再卖20个面包换一根烟的钱了”。但他迟迟不敢动手,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这张饼,动不得。 历史上,埃及不是没吃过亏。1977年,当时的总统萨达特,也是因为经济压力,试图取消对面包等基本食品的补贴。结果呢?引发了震惊全国的“面包骚乱”,开罗等大城市陷入瘫痪,最终政府不得不收回成命,狼狈收场。 那是埃及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任何一个领导人,在动这张饼之前,都得掂量掂量后果。 所以,这次涨价,埃及政府也是小心翼翼。他们反复强调,即便涨到了20皮阿斯特,政府的补贴依然占到了大饼成本的84%,国家每年还是要为此支出超过1250亿埃及镑。 政府的意思很明白:地主家也没余粮了,我们实在是扛不住了,但我们依然在尽力保障大家最基本的“生命线”。 那么,老百姓接受吗?普通人的反应,很复杂。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大规模骚乱,这得益于政府这些年强有力的社会管控。但抱怨和担忧,是实实在在的。 对他们来说,这张饼的价格,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衡量生活压力最直观的刻度。 它一动,所有人的神经都跟着紧绷起来。 当然,也有一些中产和知识分子认为,改革是必须的,长痛不如短痛。他们觉得,这个补贴制度养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浪费。因为饼太便宜,很多人拿它当饲料喂鸡喂羊,造成了惊人的浪费。取消补贴,把钱用在教育、医疗这些更关键的地方,国家才能有未来。 这就是埃及今天面临的困境,一张小小的饼,撕裂出社会不同阶层的巨大分歧,也照见了国家发展的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