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李自成是怎么壮大的?松锦大战之前,清军五次入塞。明军虽然打不过八旗军,但信心没有

李自成是怎么壮大的?松锦大战之前,清军五次入塞。明军虽然打不过八旗军,但信心没有崩。松锦大战后,尤其是李自成攻破潼关、孙传庭战死,明军信心彻底崩了。 明朝在李自成起来前,已经折腾得只剩半口气吊着了。要命的是两拨人: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和关内遍地开花的义军。 清军狠的不是占地盘,而是像狼一样,反复冲进长城里面咬一口就跑,叫做“入塞劫掠”。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五年,不到十五年,清军大规模杀进关内抢劫破坏抓人,大的就有五次! 每一次都像在明朝这个病入膏肓的人身上再狠狠捅一刀放血。蓟州、宣府、太原、济南、兖州这些北方重要城镇,被反复蹂躏。抢走的金银财宝、杀死的百姓、毁掉的城池、烧光的庄稼,损失多得没法算。 清军骑兵每次冲进来,明军要么被打得稀里哗啦,要么就缩在城里不敢出来,眼睁睁看着人家在自己的地盘上烧杀抢掠耀武扬威,完事了带着满满当当的战利品和俘虏牲口,大摇大摆从你眼皮子底下撤走!打一次脸,两次脸…连着五次下来,边关军队那点胆气和自尊心,差不多被削没了。 就像一个人老被同一个对手痛揍,揍一次还能憋着劲儿想报仇,被连着五次都揍得满地找牙,心里头那种“我肯定干不过他”的念头就扎下根了。 不过这时候,明军整体上还剩下点念想:野战打不过八旗铁骑,但靠着高墙深沟、坚固城池,好歹还能顶一阵子。朝廷也还能勉强凑出像洪承畴、孙传庭这些督师带着的十几万军队,特别是打关内的农民军,明军有时候还能占点便宜。 彻底把明朝这最后一口气打没了的转折点,是崇祯十五年的松锦大战。这场仗,明朝是孤注一掷,把能搜罗的最后精锐,十三万大军外加几万匹马,全给了总督洪承畴,让他去解救被清军团团围住快撑不住的锦州城。 洪承畴想稳妥点,打算一步步来,靠着粮草供应慢慢往前推进。可当时情况太糟:锦州眼看要完蛋,朝廷穷得能跑老鼠,根本撑不起长期作战,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个劲催他“快点打!快打!”。 结果呢?洪承畴被逼着冒险在松山一带扎下大营。刚开始布置得其实还行。可对手是皇太极啊!那是打仗的老油条!他一看这架势,亲自带兵昼夜不停地赶来。 这人眼神贼毒,一眼就瞄到明军的致命弱点在笔架山的粮仓!二话不说,立刻派精锐骑兵绕到洪承畴大军身后,一把火就把笔架山的粮草全烧光抢光了!紧接着又派兵卡死了明军撤回宁远、山海关的必经之路——塔山大道! 这下一锅端!十几万明军被死死困在松山这块小地方,外面是凶狠的清军主力,身后的粮食和退路全断了!十几万人,成了笼子里的困兽!粮仓一丢,军心瞬间崩了。 将领们吵翻了天。洪承畴还想拼死一搏,命令大家天一亮就突围。结果好几个总兵官(相当于大军司令)觉得根本没戏,当天晚上居然带着自己的队伍就悄悄开溜逃跑了! 带头的一跑,整个大军彻底炸了营,崩溃了!士兵争相逃命,人挤人互相踩踏,被等在外围的清军像切菜瓜一样砍杀,尸体堆得满地都是。 洪承畴自己带着万把人退守松山城,熬了几个月最后还是被手下出卖,做了俘虏。锦州守将祖大寿看大势已去,也只好投降。那些零星逃回关内的残兵败将,十成里剩不下一两成。 明朝最后能拿出来打硬仗的本钱,这十几万精锐,几乎全交代了!关外的宁锦防线彻底完蛋,山海关成了孤悬关外的一道门闩,清朝入主中原的路铺平了大半。 松锦大战的可怕后果,不仅仅是死人丢城!它像一场巨大无比的心灵地震,彻底砸碎了明朝军队最后那点抵抗的心气和信心。 以前五次被清军入塞打劫,还能安慰自己说是敌人太狡猾跑得快,咱野战不行但守城还能顶顶。现在好了,堂堂十三万精锐,有坚固营盘、有充足粮草,结果被人家一次完美的包围战就轻轻松松全部吃掉,连统帅都让人抓了! 这个信号太刺眼、太残酷了:明军,不管是打野战还是守城池,在清军面前都成了软柿子!将军们心里也嘀咕:跟着这个必死无疑的朝廷,还有活路吗?很多手握兵权的将领,像祖大寿的儿子祖可法、后面的吴三桂,投降清朝的心思,从这时候就开始冒头了。 就在明军在关外被清军打断脊梁骨的同时,关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在陕西、河南、湖北跟孙传庭、左良玉等明军主力缠斗的李自成,压力一下子轻了。 因为崇祯在关外大败之后,怕清军又接着打进来,于是昏了头,急忙把正在中原打李自成的孙传庭,和他手头那点精锐主力,硬生生调走了! 命令他们离开前线,赶紧去布防河南怀庆、开封这些地方!孙传庭,明朝手上是唯一一把能捅死李自成的尖刀,硬是让崇祯自己亲手把刀刃从敌人面前挪开了! 这简直是白送李自成一份大礼包!没有了孙传庭,李自成在崇祯十五年底到十六年初,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发展空间。 他抓住机会横扫河南,打下无数州县,把投降的明朝败兵和四处流窜的饥饿流民一股脑收编,势力跟滚雪球一样疯狂膨胀。更重要的是,他吸收了一批像李岩、牛金星这样有点能耐的读书人,开始搞建设,建立规矩,不再是只会杀人放火、抢完就走的“流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