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中国赞]1967年,飞行员王柱书驾机歼敌,一时大意,投副油箱时误把减速伞给扔了

[中国赞]1967年,飞行员王柱书驾机歼敌,一时大意,投副油箱时误把减速伞给扔了,眼看敌机就在眼前,他一个动作竟让他获得了一个一等功! (信源:40秒击落美军战斗机、参与击落U-2侦察机...这些老兵的口述有多精彩?——上观新闻) 1967年6月26日下午,海南陵水机场的警报声划破了闷热的空气。海军航空兵副大队长王柱书刚端起饭碗,就必须冲向他的座驾,一架编号6021的歼-6战斗机。 这场空战的胜利,并非源于完美的计划,而是一系列技术短板、个人决断与致命失误交织的结果。 对于33岁的王柱书和他的僚机飞行员吕纪良来说,起飞就意味着将自己变成地面指挥员李景的延伸。他们的歼-6没有有效的机载雷达,光学瞄准具的性能被飞行员们私下称为“老花镜”。 在茫茫空域中,他们是“盲人”,唯一的眼睛是地面雷达站,唯一的方向感来自李景通过无线电传来的冰冷指令。而这套技术让飞机上的人成为了瞎子,他要与地面的人进行紧密的配合才能完成任务。 这套人与机器构成的引导系统,在最初阶段运转精确。地面不断报出美军F-4C“鬼怪”战斗机的方位、高度和速度。然而,这套系统有其固有的脆弱性。 美军飞行员经验老道,他驾驶着两倍音速的战机,利用厚重的云层作掩护,一次次在雷达的探测盲区边缘游走,让地面指挥一度陷入被动。 关键时刻来临了。地面指挥命令王柱书右转,进入一团如同山脉般巨大的浓积云追击。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指令,足以让飞机在恶劣气流中解体。 王柱书依据自己的飞行经验和目视判断,果断拒绝执行。他向地面报告能看到海岸线,并请求沿着海岸线飞行。这个瞬间的“违抗”,挽救了自己,也为战局的扭转创造了机会。 战斗的胜利,往往取决于谁犯的错误更少,更不致命。这场空战,就是对这一定律的生动诠释。我方的失误从起飞前就开始了。 王柱书的抗荷服没穿好,吕纪良的伞具还在晃荡,两人几乎是在最后一秒跳进座舱。升空后,王柱书在投掷副油箱以获取机动优势时,手指错按了按钮,将用于安全着陆的减速伞也一并抛进了南海。 这个失误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只是当时无人知晓。而在决定胜负的最后几十秒,由于与敌机的高度差和速度差急剧缩小,王柱书被迫放弃了相对精准的雷达瞄准。 在不到300米的极近距离内,完全依靠那副“老花镜”手动瞄准,三门30毫米航炮同时开火。吕纪良紧随其后,进行了补射。而就是这一举动让他们获得了成功。 美军飞行员在长达40分钟的周旋后,犯下了唯一但致命的错误。他过于深入中国领空,将自己先进的战机和技术优势,完全暴露在了我方岸基航空兵的火力网之下。 这个战术误判,给了王柱书绝杀的机会。F-4C在空中起火爆炸,两名美国飞行员在2500米高度跳伞,随后被美军直升机救走。 战斗结束了,但王柱书和6021号战机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没有减速伞的歼-6,像一颗炮弹冲向陵水机场的跑道。塔台里传来李景声嘶力竭的呼喊,要求他延长降落航线。 但是当时的情况已经非常紧急了,他根本不能做出塔台的要求。只能选择紧急迫降,飞机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迸发出刺眼的火星,最终在跑道尽头堪堪停住,轮胎几乎磨光。这场胜利,赢得侥幸又惊险。 一场空战的结束,只是不同叙事的开始。五角大楼的官方报告宣称,他们的F-4C是被苏制米格-17击落的,对歼-6只字不提。这背后,是一个超级大国不愿承认败给技术落后对手的微妙心态。战史的记录,从来都不只是冰冷的事实。 英雄也终将回归平凡。王柱书和吕纪良双双荣立一等功。多年以后,吕纪良回到无锡老家安度晚年,常常被一群孩子围着讲述当年的战斗。 孩子们问他害不害怕,他眼睛一瞪:“怕啥啊,我开的可是战斗机”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豪情,从未随岁月消散。 最令人唏嘘的,是那架功勋战机6021号的最终命运。它躲过了美军的“麻雀”导弹,却没能躲过和平时期的一次意外。 在一次地面转场维修的过程中,由于塔台指挥失误,它撞上了一台拖拉机,当场报废。王柱书后来感慨:“打美国佬没伤着,栽在拖拉机手里。”这句无奈的玩笑,或许才是历史最真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