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十年前那个闷热的夏天吗?摇晃的绿皮车厢里,摇头电扇吱呀作响,泡面味混着汗味在过道里飘荡。如今走进“复兴号”车厢,扑面而来的凉风带着智能香氛系统的淡淡茶香,车窗上的5G投屏正播放着实时车速——586km/h,这个数字定格了中国铁路的进化刻度。
变化始于那些看得见的细节。曾经需要踮脚才能放进行李架的箱子,现在遇到智能动车组的“重力感应行李舱”会自动下沉托举;过去排队半小时才能接到的开水,如今车厢连接处的即热饮水机三秒出温水;就连最令人头疼的厕所,也变成了高铁版的“智能空间”,液晶屏实时显示使用状态,自动紫外线消毒功能让“味道难题”成为历史。
更隐秘的升级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去年体验京沪智能动车组时,列车长向我展示手机APP里的“静音车厢”预约系统:“现在商务旅客能精准选择远离儿童区的座位,就像选电影院座位一样简单。”而通过座扶手上的无线充电模块,我全程没掏过一次充电宝。这些设计背后,是12306系统每年处理400亿条出行数据后的精准洞察。
服务理念的进化同样令人感慨。在成渝高铁上遇到乘务员小张,她随身携带的“服务终端”能实时调取旅客的既往服务记录:“李女士偏好靠窗座位”“王先生需要低糖餐食”。这种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转变,让曾经千篇一律的旅途有了温度。
当然也有人怀念过去的慢火车时代。但当我看到盲人旅客牵着导盲犬从容通过无障碍车厢,看到年轻妈妈在母婴护理台前轻松给孩子换尿布,就会明白:所谓进步,就是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出行。
夜幕降临时分,坐在车窗前看电子窗帘自动调节透光度,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挤在车厢连接处看风景的少年。铁轨还是那些铁轨,但飞驰其上的中国,早已驶向不同的远方。(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