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2岁女知青刘琦返城无望,嫁给一位农民。新婚之夜,她对丈夫说:“你对我好,我决定扎根农村。”不料,18年后她狠心抛下3个孩子喝农药,并悔恨地说道:“嫁给他是我这辈子的错。” “嫁给他是我这辈子的错!”1995年春节前,红柳圪旦村的刘三海酒醒后冲进屋,就闻见一股刺鼻的农药味,妻子刘琦躺在炕上,手里还攥着给小女儿没缝完的鞋底,这句话成了她最后的遗言。 18年前新婚夜,刘琦对刘三海说“跟你好好过日子”,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1977 年。32 岁的刘琦是村里唯一的女知青,从西安来响应“上山下乡”,行李里还装着一本书和笔记本。她嘴上说“农村好”,心里却一直期盼着回城。 直到秋天,哥哥来信说“家里成分问题没解决,回不去了”。刘琦在村头老槐树下坐了一下午。 这时村里的刘三海找上了她。刘三海比她小两岁,黝黑的脸总爱笑,农活儿啥都会。看刘琦很郁闷,他每天早上绕路送刚蒸的玉米馍,傍晚帮她扛水桶。 有次刘琦在地里中暑,刘三海背着她跑三里地找医生,怕她摔着,还用腰带把两人捆一起,红着眼说:“有我在,不让你受委屈。” 没了回城指望,刘琦觉得刘三海的温柔是救命稻草。1977 年冬天,她穿着打补丁的红棉袄嫁了。新婚夜,煤油灯晃着,刘琦摸着被褥上的补丁说:“你对我好,我就跟你好好过日子。” 刘三海握着她的手:“一辈子对你好,让你比城里姑娘还享福。” 头两年日子确实好。刘三海不让她干重活,不忙的时候还牵驴车带她去镇上赶集。大女儿出生后,刘琦把笔记本改成育儿日记,记着 “娃会笑了”“三海编了小摇篮”。 可二女儿、三女儿接连出生,刘三海笑少了,开始跟人喝酒,酒桌上拍桌子喊 “没儿子,我老刘家要绝后了”。有次刘琦半夜给小女儿缝棉袄,线总断,他嫌慢,一脚踹翻针线筐:“连个儿子都生不出,磨蹭啥!”棉花飞了一地,刘琦的心也碎了。 刘琦没和他争吵,想着“多挣点钱,或许他能像以前一样”。1983 年村里小学缺老师,她去应聘,在黑板上写“我爱中国”,底下三十多个孩子很新奇。 她不光教识字,还把故事改成儿歌教;有个孩子没钱买课本,她用旧报纸抄给人家。家长都夸“刘老师心善”,秋收时总有人送玉米土豆,可刘三海见了就摔门:“抛头露面挣这点钱,丢死人!” 他开始去村口赌场,输了就回家撒气。有次刘琦领了 5 块钱工资,想给三个女儿买布鞋,刘三海抢过去全输了,还骂:“女人挣钱就是给男人花的,你凭啥给娃买!” 后来更过分,喝醉了就拽着刘琦头发打,三个女儿缩在墙角哭,大女儿想护妈妈,被他推倒在地。 1990 年大女儿上小学,刘琦煮了三个鸡蛋,趁刘三海没喝酒劝:“三海,娃大了,好好过日子,我再攒钱给娃交学费。” 刘三海叼着烟:“要不是我娶你,你早饿死了!”刘琦看着大女儿手里的鸡蛋,把眼泪强忍回去,她怕自己走了,孩子没饭吃。 日子熬到1995年春节前,刘琦忙着做新鞋、蒸馒头,可家里还是冷。晚上,刘三海又喝醉回来,看见灯亮着,掀翻馒头筐:“大半夜不睡,等野男人呢?” 还扇了刘琦一巴掌,脸瞬间肿了。 那天晚上,刘琦坐在炕边,看着熟睡的女儿,大女儿还攥着她的衣角。她把红布鞋底放大女儿枕头下,又把攒的 20 块钱塞进二女儿书包,哭了一整夜。 第二天,刘三海酒醒没见刘琦,却闻见农药味。他冲进屋,刘琦已经没力气了,眼睛盯着女儿,最后说“嫁错了人”,头就歪了。 刘琦的死让全村都很惊讶,村民们来烧纸都骂“刘三海没良心”。三个女儿后来跟远房表姐生活了。 从那以后,刘三海再也没去赌,每天坐在老槐树下,有人提刘琦,他就哭:“当初听她的就好了。” 可眼泪再多,也换不回那个善良的刘琦了。 有人说,刘琦错就错在把刘三海的一时温柔当一辈子依靠。现在提起这一段往事老人们还忍不住叹气。 信息来源: 红色文化网|知青上山下乡只是为了解决“就业危机”吗?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