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公元前143年,汉景帝宴请群臣,唯独周亚夫的桌上只摆设一大块肉,没有切碎,也不摆

公元前143年,汉景帝宴请群臣,唯独周亚夫的桌上只摆设一大块肉,没有切碎,也不摆筷子。周亚夫大怒,向侍者索要筷子。不料,汉景帝冷笑道,难道条侯对朕的安排不满意吗?”周亚夫生气离席,汉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而那双不存在的筷子,最终撬动了这位平叛功臣的棺材板。

周亚夫的一根筋,早年在细柳营就出了名。

匈奴犯边那年,汉文帝巡视军营。

前两处守将慌慌张张跪迎圣驾,唯独细柳营辕门紧闭。

当守卫挺着长戟喊,军中只听将军令!

就这样皇帝的仪仗队硬生生被拦在门外。

待周亚夫披甲出迎,只行军礼不跪拜,这操作惊得随行大臣直冒冷汗。

汉文帝却抚掌赞叹,这才是真将军!

然而这份执拗在战场上堪称利器。

当时七国之乱爆发时,叛军如洪水扑向梁国。

梁王刘武的求救信雪片般飞进帅帐,但是周亚夫眼皮都不抬,看都不带看的。

我的任务是平定叛乱,不是救一个王爷。”

之后他带着大军直插叛军粮道,任梁国城墙被撞得摇摇欲坠。

三个月后,叛军饿得拿不动刀,周亚夫的帅旗已插上吴王大营。

周亚夫一战封神,威望达到了顶点。

之后的他他被拜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他不懂这些个弯弯绕绕,功劳太大,就是催命符。

尤其是在一个权力欲极强的皇帝面前。

景帝需要的是一把刀,一把听话的刀。

而不是一尊神,一尊连皇帝的弟弟都敢不去救的神。

庆功宴上,梁王把酒杯摔得粉碎,窦太后气得绞碎了绢帕,只有汉景帝笑着给周亚夫斟酒,可帝王袖中的手,早已攥出了血印子。

当丞相的周亚夫把战场作风搬进未央宫。

景帝想废太子,他梗着脖子搬祖训。

窦太后要给皇后兄弟王信封侯,他当场念刘邦的“无功不侯”誓言。

匈奴降将获封赏,他唾沫星子溅到御案,赏叛徒何以责忠臣?

三次硬怼,次次戳皇帝肺管子。

最要命的是他认死理。

有次议政,景帝指着地图说增兵戍边,周亚夫直接甩出军报,现有兵卒疏于操练,添人不如添粮!

估计整个朝堂之上也就只有他敢这样怼皇帝。

满朝文武缩着脖子不敢喘气。

史官笔尖悬在半空,记下皇帝铁青的脸,龙椅上的主君终于看清,这把锋利的刀永远学不会弯腰。

之后忍无可忍的皇帝决定卸了他的权。

之后被罢官的周亚夫在家闲居,忽然接到御宴诏书。

踏进宫殿那刻,他就该嗅出阴谋味儿,满案珍馐飘香,独他面前横着块冷冰冰的整肉。

老将军皱眉招呼侍从,取箸来!

然而话音未落,景帝的笑声从丹墀飘下,条侯急什么?用手撕着吃才香嘛!

此时周亚夫的脸涨成猪肝色。

他摘冠叩头谢罪,没等皇帝叫平身就冲出门去。

背后传来景帝的叹息,这般不服管束,新帝如何降得住?

几片落叶被风卷过宫阶,像极了秋后问斩的令牌。

最后的杀招来得荒唐。

周亚夫儿子买了五百副旧甲盾,准备给老爹当陪葬。

工匠收不到尾款,一纸“私藏军械”的诉状直递廷尉府。

狱吏踢开周家大门时,老将军正在后院修剪葡萄藤。

廷尉的审问成了杀人诛心的戏码。

周亚夫解释陪葬用途,主审官阴笑,君侯地上不造反,莫非等着去阴间举旗?

这话像把烧红的铁钳,烫得老将军浑身哆嗦。

他想起二十年前相士的预言,位极人臣,终将饿死。

原来刀光血影没要他的命,一根筋的脾气才是真正的断头台。

绝食第五天,狱卒发现周亚夫蜷在墙角。

血沫子凝在他花白胡须上,像细柳营辕门飘落的残梅。

消息传到未央宫,景帝折断手中金箸,对着满地鹿肉喃喃,条侯啊你哪怕服个软。

帝王眼底闪过一丝痛色,旋即被寒霜覆盖。

长安酒肆里的老兵醉醺醺拍桌,周将军的骨头比长城砖还硬!

商贾数着钱币摇头,犟牛撞南墙,白费了泼天功劳。

唯有黄河浪涛记得,那个宁折不弯的背影曾三次托起将倾的汉室江山。

当未央宫的新主刘彻日后被匈奴铁骑逼得步步后退时,他是否会抚摸宫墙上褪色的战图,想起父亲亲手折断的那根帝国脊梁?

周亚夫墓前的荒草总比别处茂盛,关中老农说那是将军未凉的忠魂。

千年后细柳营故地出土半截青铜箭镞,考古员拂去泥土时,恍惚听见沙哑军令穿透时空,“辕门闭紧!管他皇帝老子,军中只认将军旗!

历史碾碎了多少圆滑的卵石,却始终未能磨平那根倔强的脊梁。